 鲜花( 0)  鸡蛋( 0)
|
我观察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陆的文化评论在说到香港音乐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尴尬的强词夺理似的批评。
. _8 c' F4 a! l9 A
; q7 a& P# U1 h+ t8 J! `5 `2 q: P是的,朋友们,这涉及到了两个问题:1、他们不愿意承认这样一个制度落后的弹丸之地能够创造出足够伟大的文化;2、他们也不愿意全然无视香港文化的巨大影响力,睁着眼睛说谎,这是这片土地上的道德底线之一,是个好现象,值得表扬。$ u, I: ]* J3 L! ]. {
' I' k% F+ h B7 c6 M3 e$ E
首先,长期以来,我们都是港、台并称,这应该是由于两地的社会制度的共性而划分,事实上,台湾的流行音乐或更严肃的音乐圈子,与香港音乐圈的差别十分明显。区别并不会比闽菜和粤菜之间的不同口味更小。+ ^! @; s2 D8 s: x7 V7 e/ E
8 r' x& c5 b' X1 `# M4 F- w+ e 就香港来说,我们都知道那段不光彩的殖民地历史。其原本的宗主国,大英帝国除了远东地区的国家利益的考量之外,还有个文化扩张的问题。国家利益的考量是由政治家决定的,文化的扩张和辐射则是人类社会本身的属性之一,也就是说,宗主国榨取殖民地的价值的过程,除了资源掠夺,它的社会制度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都要在殖民地本身的主流价值中体现。( z: n& p" Q4 ^2 C2 y J& V
, s8 B: S k) H) B9 f, ~ 有趣的是,保守的英国人并未在香港这个远东地区最重要的殖民地做出什么强有力的部署——他们连澳大利亚都保不住,还是人澳大利亚倒贴上去的。
* g3 L/ Q- r+ r* | # \4 q8 b a, k, a" U
我以前非常讨厌以国家为单位的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但现在多少能够理解一些了。这种论调大多出现在西方国家最极端的保守主义者之中,英国人以保守出名,但他们似乎对远东地区的这个桥头堡失守也没表示出太多的愤怒和不甘,最多是有些沮丧。或者,全球范围的各大殖民地的相继丢失,让这些鬼子们麻木了?9 ]4 C- |4 y) E+ j& |
# ?" B$ @* \$ A' Z# i! V/ b
英国的文化扩张,在香港这片土地上大多是体现在制度、社会架构的变更上,至于民众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则完全是‘中国式’的,就连中国最严苛的民粹主义者,我也没有见过他们批评英国在香港搞过什么‘去中国化’的阴谋,这几乎算得上一种表扬了。但这件事对于英国本身来说,无疑是十分失败的,他们似乎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殖民地没有被同化,或是他们根本就懒得管这件事情。
8 ^- D' `2 d2 { - M0 d8 Q; C: n6 X3 g
那么,好,作为一个和XX中国不同制度的华人社会,能不能发展出强有力的文化?答案似乎一直不甚明晰。) N) |6 v/ E1 r
, U1 I) v: Z( I& d) k: C8 }) } 在经济成就上,从亚洲四小龙时代开始,台湾、香港乃至新加坡这些华人社会的成就迅速得到了承认,并被引申为‘华人之光’什么的。但文化上的成就,情况则复杂得多,大陆的主流宣传部门一直对其持否定态度,大陆本身搞文艺的、搞独立批评的,也是对其贬多于褒。3 f: q4 ^# J" U) v9 K& y4 |
9 B4 ]' o# W% f6 }8 v! U% k
大环境上,现在的大陆的社会架构很像晚清维新时期前后,什么师夷长技以制夷、西学为用中学为体之类的,这里就不展开细说了,只说一点:在打到孔家店之后,情况似乎比一百年前还不容乐观。. F5 q* m. _+ U1 n
3 k: l' p7 d- S$ y i; m0 V0 ]* c* R
而在不同制度下长大的文化工作者,对于香港文化的不认同则更多的是与成长背景、创作认知有关,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理论在今天看起来就像是个笑话,不过它并没有全面退出社会生活。简言之,对于教化和指导作用的偏好,使得大陆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和批评家们自觉的将自己摆放在了一个相对高度,这就使得他们对香港文化中的粗鄙有了看似合理的排斥态度。
4 N* C0 e" h" o, g+ n- d* n" c : x( }0 o7 L; F: d: Q0 G: \
香港的流行音乐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来执行的,如同一样饱受人们诟病的西方流行音乐体系一样,它没法体现出最大的‘人’的价值,只能最大程度的娱乐化。在殖民地这个敏感的政治外衣下,表达的内容还更加受到限制,同时,由于英国人的懒惰,根植的民族归属感也占了这个市民社会的价值体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 _) M) A+ E0 R/ s3 }4 x/ d$ X
, O# C7 E1 C& k2 N C 有了这些限制之后,浮浅,简直是香港流行音乐必然的结果。1 k0 I$ o# K: J" p5 V
2 G$ S% c: H1 x e6 p 形式上,流水线作业的形式使得歌曲显得相当呆板。这里有一个问题,人们希望的解决方式是:将人的才能解放出来,以便更多有趣的、有审美价值的、有教育意义的、有指导生活的功能的声音能够出现,这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不过实现起来困难重重。诚然,一个歌手,要是吹拉弹唱、做词做曲编曲样样精通,外形又好看,还能玩两手杂技,还能拯救外星人蹂躏下的地球,还能出演三级片供人意淫,那是有加分的,我也十分喜欢这样的偶像。
; m6 @2 L6 y# I5 Y 5 T: d3 `/ l. Y/ |" h; k( x" Q( X
但是工业社会中的解决方式不是这样,它解决的思路是:吸引更多的人来从事这个行当,从而解决多样性匮乏的问题。
5 F9 o) J! L h* Z& O- \* t$ R : F# u8 `4 p; {8 D7 V! L$ H, e' l
一个产业要生存下去,最大的问题是必须赚钱,这就是常见的‘艺术性向商业妥协’的批评的来源,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总是这么想当然,鄙视别人没风骨,自己的骨头更软,柿子只会捡软的捏。当然,这个不算批评,我自己也有这个毛病,短期之内还没法改过来。' V2 D7 S& E" {3 a' e% @
5 I: b- l; y- H0 G 我几乎没法查出香港的流行音乐产业在最辉煌的时候,有多少从业者。那个时候的艺人们挺全能,包括四大天王在内,个个以一当十,影视歌三栖四栖全面发展,唱歌、演电影、做小买卖、下海打渔上山挖煤,啥事儿都能掺一腿,而这些人的身后,站着更多的幕后工作者,挖空了心思的揣摩小年轻的青春期骚动,小年轻们不五迷三道那就怪了。
& [) b5 d4 h6 u8 `3 m0 g. i+ Z, | 5 n. N* i2 T; M9 S) B* {( O
说到底,那是因为这个文化产业能够养活这么多人,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能力无关。0 \6 Z! l# L& {, X/ }
' O- P1 ? ? s' d3 q, z
这儿又要说一个艺术标准上的不同理解,应该是从达利那一拨人开始,世界上对于流行文化有了不同的看法,流行文化不再是粗鄙、媚俗的同义词,它可以被称之为艺术,也有其相应的社会意识的投射,并且能够体现年轻的社会中坚力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思考。
- J [: @- p4 A' ? 6 x. k$ r6 U+ i/ D
可口可乐能被称之为文化,香港流行音乐也一定能被称之为文化。香港流行歌曲中建构出来的那种糜烂的、悠闲的生活状态,逃离了‘政治正确’的恐惧,变成一种小情小调的烦恼,对生活质量和舒适度几乎没有影响,这多快活呀!- i% H- A0 k1 G
# l$ G- U0 G9 H9 x
美国多文明用语,以前看过一期党报,说是911之后,电视上联篇累牍的播放最新进展,有个美国儿童非常不耐烦,问自己妈妈:“法克,怎么还是这些画面呀,哥最爱的小甜甜什么时候才出来?”
* ]3 ?8 g; C/ H) [6 l' w
) J( A! |' i3 q8 J2 x" j( q 依着党报的性子,这位美国文明用语儿童的娘就应该一巴掌呼过去,义正词严的厉呼:“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矣!小甜甜你妹啊小甜甜!”
0 Z& i& t6 j( ]# J, p
7 ]6 U" U" Q# t; p3 Z, v 很奇怪,这个国家的主流社会都鄙视喜欢丰臀玉乳的小甜甜的儿童,赞扬2岁看新闻联播的儿童,审美观真畸形。) o1 [% H7 I7 \$ D- m
x$ B# s8 W; N/ ]' r7 s 希望自诩为有文化的这拨人,别把下限等同于他们,正视香港流行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而不是整天拿个红蓝铅笔在地图上指指点点作忧国忧民状。2 l6 \8 I# K9 y$ r. U2 F
% C2 z( H5 \$ R8 s
这样,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的操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