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P6 L; q( f6 I5 y; x1 T 然而,机构投资者的态度却是非常值得玩味的。事实上,他们是正在利用当前的行情在高位上退出市场,锁定自己的利润。假如情况真是如此,那么这显然是针对未来几个月的一个不吉之兆。 & ^4 I* U d. S/ W: u' S4 z1 V, ^
说起来,现在所发生的事情本质上说起来其实多少有些可笑,只可惜,谁也无法笑得出来。 3 c7 J8 s& P4 @( k# {: K0 ?( s3 j , G) S$ Q% R7 I( ^4 V$ ~0 i 上周末,主流媒体都在谈论那些保守的年长投资者的选择,他们已经放弃了股市,正在将自己的退休资产转入债券基金。然而,他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尽管自己的这些投资当中相当一部分确实是投入了国债,但是与此同时,也有很多是投入了企业债券基金。) m/ ~- }- {9 o% U
/ y! F5 u( U F' z* G# t8 T% `- y
这只能说投资者多少有点幼稚,难道他们以为债券基金的经理人会将他们的投资送到火星封存起来?当然不是,经理人们必须为这些资金找到合适的出口,而他们又不必受什么约束,自然他们便会将资金交给那些企业,尽管后者恰恰是这些寻求安全的投资者千方百计想要避开的。 2 D1 w; M) }8 A* x$ F1 b1 Y. W; D, H0 l
于是,经理人们允许IBM(IBM)这样的老牌科技公司轻松完成债券再融资,而三年的利息只有1%;他们允许前途难测的摩托罗拉(MOT)考虑推出百年债券;他们允许家得宝(HD)这样局面一团糟的零售商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股票回购,尽管许多研究都已经证明,这种行为对于股东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经济价值。(家得宝在过去十二年间确实一直在回购股票,看起来这样的做法应该会对股价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现实是,这只股票的价格十二年来几乎是在原地踏步。) 2 h L7 s: a0 Y 6 s) |- H7 ]3 p) L 归根结底,我们在信贷市场上所看到的,是一个超级宽松的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散户投资者的恐惧情绪——于是乎,资金便循环流向那些乏善可陈的企业,那些对增加这个国家的财富最没有帮助的企业,他们对这些资金的使用方法几乎帮助不到任何人,除开他们自己的管理团队。5 A* `# A4 u0 j+ }
' v x( h$ ^5 D' A. d# Y
信心受挫+ T6 L! E/ Z9 e: R2 f
+ y& v$ O2 C+ ~5 @2 W% p! _- f" ]2 v
近期以来,在许多情绪低沉的市场上,都在发生着类似的自相矛盾的故事。有人可能会说,市场的倦怠是因为夏季的缘故,但这个借口未免太过陈词滥调。事实是,联储正在努力将资金塞进银行家和债券持有者的手中,希望这些资金可以变成建设性的贷款,然而遗憾的是,现实事与愿违,资金最终是彻底拥挤和堵塞在了一个充满扭曲动机的,浑身毛病的系统当中。4 K3 w% W4 |# D: E& T& u
0 N4 E4 {5 |9 t8 u0 k
例子不难发现。WJB Capital提供的数据显示,本月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现代信贷市场历史上债券最理想的一个月份。正常情况下,我们是应该为此欢呼庆祝的,可是当我们看到企业正在大手大脚地浪费自己得到的资金,将其滥用在不值那么多钱的收购对象身上,或者是用来给管理团队加薪,用来回购股票,我们就会明白,那些按照正常逻辑应该出现的好事实际上并没有发生。6 {- o$ G2 N9 R3 J$ n
" F5 H) [- z9 b* R 我们原本期盼着这些资金能够用在厂房的扩建上,用在新店面的开设上,用在研究开发上,用在更多新人手的雇佣上,然而我们看到的是,像惠普这样的企业已经做出了表率,他们实际上是将资金用在了各种财务技俩当中。这样的一个债券牛市又能走多远?事实上,我认为,情况早已恶化到了多数人还没有充分认知的程度。每一天,这些浮华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购并消息都会攫取媒体的头条,我们却看不到关于企业开发新产品或者是布设新生产线的新闻,这只能让投资者最后失去信心,让他们认定那些决策者们已经忘记了该如何去做正确的事情。; a; _7 _# A' i: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