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One day of perceiving the deathless is better than a century without such experience # t& u% b" [+ b" Q
Though one should live a hundred years without seeing the Deathless State, yet better, indeed, is a single day's life of one who sees the Deathless State.
2 ]1 R4 }- W0 r3 f& e' E2 g1 p. O% ^% c) ~
Ven. Nàrada, Dhammapada
0 t" J1 h1 @, }4 k, J
6 g) L& S; R7 y4 X6 k M$ @% Y7 I6 \Ven. Kakkapalliye Anuruddha Thera 解释了以上的偈诵。
+ i' P3 c" L% R: q! i! ]# i4 w. m3 l3 t1 r/ P# I. h K
涅盘是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人能透过修习来体验涅盘。
5 Y q8 Z* D! ?1 c9 [
" E8 `9 D3 W, o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妇女的地位很低,没有任何权益,假如她们在婚後不能诞下儿女,便会被社会鄙视。另一个影响女性地位的因素是家庭,若果她们来自富裕的家庭,处境会较好一些。贫穷家庭的妇女得不到社会的尊重。这首偈诵就是与一名贫穷和没有儿女的妇女有关,她的姓名是吉舍瞿昙弥 (Kisa Gotami)。/ @, d$ [$ ^" A/ n ?, |7 r2 ?+ D
* V7 @3 J6 |4 {7 v$ @, v2 B吉舍瞿昙弥来自贫穷的家庭,结婚後诞下一名儿子,因此获得社会的称赞,她亦以儿子为荣。她的地位依靠自己的儿子,但可惜儿子很年幼便去世了,她感到非常悲哀,整个人崩溃了,不能接受儿子死亡的事实。她抱着儿子的尸体,到处请人帮助。6 p- ]2 F, T0 o) c
/ D7 ^0 s" p' b, m/ j
一位善心的人带领她前往见佛陀。佛陀说他会救她的儿子,她听到後感到很安慰,因为佛陀是唯一答应帮助她的人。佛陀说会给一些药物给她,吩咐她从没有亲人逝世的家中取一些芥子,这就能救活她的儿子。芥子是古印度常用的香料,很容易找到。她所到的每家人都不能符合佛陀提出的条件,她明白到死亡不仅发生在儿子身上,死亡对所有人都是平常的事情。她回去见佛陀,佛陀问她有否找到芥子,她回答找不到。佛陀向她说法,她听完後决定出家为比丘尼。7 `- y! g1 d0 A' x: M
; q- x) j& _$ m) I: v$ b吉舍瞿昙弥在比丘尼的寺院生活,负责打扫寺院和整理油灯的工作。在燃点油灯时,她凝视着灯火,发觉灯火的燃亮和息灭,心随即集中起来,佛陀在这时出现。佛陀对她说出了以上的偈诵,让她明白到佛法的真谛。- h7 Z8 l. Y/ B5 c: g Q" q! q7 X
( n. I3 r- t | h/ [- v
人的生命长短不一,就如树上的果子在不同时候成熟和跌落地上,又或在成熟前已掉落。生命是不确定的,但死亡则是肯定的。(life is uncertain, death is certain.) 人们惧怕死亡,也忌讳与联系到死亡的事物,如中国人就不喜欢「四」,因为它与「死」同音。尽管人们尝试忘记死亡,但死亡是人生必经的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