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它们厚颜无耻地将中立的美名出卖给那些被评价的公司,它们就像黑夜的吸血鬼,会比我们都活得长久。”太平洋(12.21,0.00,0.00%)投资管理公司(PIMCO)董事总经理葛罗斯(Bill Gross)在5月投资展望的结尾如是说。$ B3 m4 w+ s1 O2 I; c& m7 D 
 
" t7 F8 t0 M( E/ d8 u$ M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口诛笔伐便不绝于耳。但最终将评级机构送进审判室的,是它们在金融危机时与华尔街的“尔虞我诈”以及如今欧洲债务危机中的“推波助澜”。如今,评级机构之争已成危机后全球金融改革最具戏剧性的一幕。 
% m! E) @4 u' Z5 r) @" m# ]5 k# m7 ?# p9 F) X+ x 
  无论“罪”是商业欺诈还是落井下石,最后的“罚”是将其送上断头台还是忏悔室,造成国际信用评级业务为千夫所指的背后究竟是什么?《第一财经日报》就此采访了国内外多位分析师与学者,他们认为,评级机构与评级对象之间的利益关系、信用评级市场的寡头垄断、政府部门的长期监管缺位,以及市场投资者的常识盲区是造成如今评级行业格局的主要原因。 
3 y7 B# @. V1 R, K( z( I; W6 c: _$ ?+ o; j0 O, O 
  利益冲突9 |9 ]* B2 @2 L 
+ t5 C* L) @3 z" S* Z5 ^& B+ P8 n# o 
  罪恶的根源在于评级机构的盈利模式,即债券发行者向评级机构付费,请后者为其投资产品进行评级。" q  Q/ O3 B- f2 ]* \  A$ _4 \. B 
+ H; x5 ]0 Q& X& V2 J" \ 
  穆迪前次贷抵押衍生债券部门负责人埃里克·科辛斯基曾表示,是金融市场中错位的激励机制导致了评级机构“重量不重质、重短期利益轻信用质量”的现状。科辛斯基坦言:“在穆迪,这一利益冲突产生的根源在于对市场份额的追求。” 
, I3 r2 ~" O3 j2 j9 p8 |2 }" E. {& v5 n; s. ` 
  由此造成的“利益冲突”有两重:首先是美国市场内部评级机构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在与华尔街之间的“尔虞我诈”;其次则是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表现为对美国市场外主权债务国评级的“落井下石”。; O) H4 X& c" r) l 
 
7 {! C* s8 l$ h) [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秀云指出:“三大评级机构在过去十年中并没有保持中立,它们在美国房地产市场推波助澜,给那些次级债打最高级,而给中国银行(3.95,-0.01,-0.25%)和政府债券的评级打得特别差。”她把三大评级公司和华尔街串通一气的行径称为“不折不扣的商业欺诈”。0 o0 `7 X4 j/ Q 
. ]6 h- X, @" ^3 ]( C' M 
  另一方面,这些机构对美国以外的主权债务评级也饱受诟病。多位欧盟领导人抨击国际评级机构在欧洲债务危机期间,接连下调欧元区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是“落井下石”之举。 
1 [) M  A. J8 t7 S3 n  w, g  ]) ?5 r  J# J7 ? 
  “只要他们仍然由被评价方支付费用,那么客观性总是不可信的。”一位分析师指出。" g5 K$ f4 H9 b% ~ 
( d$ w% {$ K; y; a6 ?; f, e" \ 
  寡头垄断 
! g, Y  h# {6 a) H5 [/ {. p  g8 n- \$ @- z# I 
  《纽约时报》一位作家这样写道:“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就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炮弹来炸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去摧毁一个国家。”7 |7 a# _$ _3 g4 E6 z 
 
! r  H# t6 H6 b$ J, l) `2 c1 }  “在这个暴利行业存在‘寡头垄断’。三大评级机构拥有80%以上的市场份额。缺乏竞争机制意味着没有任何改进的动机。”一名分析师对本报表示。: ?5 b8 {' L6 P5 m. F 
 
/ r7 F4 S2 o) P9 c  资料显示,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建立了“全国公认统计评级组织”(NRSRO)并制定了加盟标准,标普、穆迪和惠誉成为该组织的第一批会员。此后其他评级机构一概得不到认可,也得不到SEC的批准。NRSRO实际上为三大评级公司提供了特殊的保护地位,妨碍了公平竞争,其余评级机构即使侥幸通过申请也最终被上述三家公司吞并。3 B; s/ N/ v- t 
# Z5 J8 |6 {- o$ f 
  监管缺位 
+ [* e& A- w, h! v1 E, `7 n1 D! n: P( J" \0 y5 ~ 
  美国国会参议院5月13日通过了一项议案,授权SEC建立一个为金融机构挑选信用评级机构的中间征信机构,强化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是美国金融改革中的重要步骤之一。 
4 [0 i' j$ C0 ^ 
. }: n7 D9 q, R  “政府总是倾向于尽可能少地干预市场。”安盛财富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投资经理Calvin Tang对本报说,“评级机构理应是作为独立机构发表中立意见,但是当政府发现这样行不通的时候,就有必要进行干预了。” 
) A8 {. f2 a9 L' ^* h- W 
% C/ _. B* p' M3 m5 W: d$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副教授攀登也指出,对于商业化的信用评级机构,政府的监管要更加严格,“这具体体现在对评级标准的掌握以及事后责任追究。一方面,政府要把责任追究到个人,不仅仅是公司上,任何获利的个人与公司一起都必须受到惩罚。另一方面,对于评级机构不对外公开的评级条款与标准,政府机构应该原原本本详详细细地掌握清楚,以便监督与追查。”( v' R4 |2 Q5 p4 R6 t' X 
+ M  {" D$ Z8 d+ A 
  攀登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评级机构与被评级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已经是众所周知,作为提供第三方意见的机构,投资者不应该过分依赖这类信息。“安然欺诈案的发生,早应该为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