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又一家国际能源巨头将重注压在了燃料乙醇身上。7 [6 q% H! u; L3 z
' u. i ^0 |- R' U6 V
前两天,壳牌宣布将在未来两年投资16.3亿美元,与Cosan SA公司成立一家合资企业以生产及出售乙醇。
" G) ?/ Q8 A( ?2 x+ R+ b
. Q+ H; r Z, A; [. ]# h) \ 在我的印象里,壳牌的这项大手笔在其历次海外投资中也是能排得上号的。壳牌此次抛出的真金白银证明,它将生物燃料作为可再生能源业务的发展重心绝不是一句空话。7 D! z+ l, u: b8 `
# ?3 E/ ]" s/ O c b* [1 E* f/ p 作为老牌能源公司,壳牌的投资一向慎重。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机投入重金,显然它已经考虑清楚。
3 K$ t' e- W0 _2 l2 F3 g4 A- m4 O8 d! u0 Y2 P' ?/ B; }/ F
在哥本哈根峰会前,壳牌CEO傅赛就曾撰文指出,“过去一个世纪来,每一项经过验证的新能源技术都需要大约25年到30年的时间,才能发展到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比1%的程度。生物燃油刚刚达到这个比例。”
6 _5 G6 |& ?) {5 F; c% l, t, x7 i! [6 O; n) j: k1 J) X
“达到这个比例”的生物燃油让壳牌最终下定了决心。0 Z g0 p* K' _6 E" d
( K* _6 _/ C+ X- O 壳牌绝非最早出手的跨国能源公司。就在两年前,壳牌的老对手BP(英国石油公司)已经进入巴西,并宣布出资约5.98亿美元购进热带生物能源公司50%的股份。0 ?- X/ k4 K. ~
( l# |0 M6 @* ~9 O9 v w% F
壳牌、BP们的加入,让燃料乙醇在大宗商品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 X4 B& Q7 P; @$ O* |
; t% G7 W8 @. _: D" t% ?( { Cosan公司总裁Rubens就认为,壳牌与Cosan SA成立的合资企业有助于巩固乙醇作为全球性商品的地位。/ ?6 p! r. }# Q% t5 y3 X6 Y
% J( O! X+ J3 s3 p7 Z 为何这两家能源巨头不约而同将目的地定为巴西?
, t$ S$ G; Y7 e# v9 C$ n+ N2 s/ {! c9 g$ t
巴西市场显然是原因之一——巴西出售的新款汽车均装配“混合燃料汽车”发动机,可使用任意比例的汽油和乙醇。而与Cosan的合资,则让壳牌能分享Cosan在巴西约4500家加油站的零售网络。
E& D: b5 v5 O1 G; _
7 _% u9 J b! c8 ?! l8 T0 o( p 但在巴西本国市场之外,同为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亦成为可能的目标市场。
* Z# e0 }) S, Q. F v/ X1 w& p7 L# k8 E1 ~! t" J
事实上,仅凭已建成的生产装置,巴西的燃料乙醇产量早已超过1000万吨。作为全球最大的乙醇出口国,巴西一直鼓励中国进口该国生产的燃料乙醇。巴西甘蔗行业协会官员曾表示,中国的决定对巴西未来乙醇行业发展非常有利,如果中国决定与巴西公司签订长期合同,那么这将最终提振巴西乙醇生产投资。
5 q7 ~$ S& _/ _
* C5 e9 I8 j9 h2 X8 C# B& u 与此同时,中国自身的燃料乙醇产业却和市场发展目标有所脱节。( A4 d' L- D6 w; L
0 T9 D i [: J! D 中国曾计划2010年将燃料乙醇使用量提高到200万吨,到2020年扩大到1000万吨。目前,中国的燃料乙醇产能约为150万吨,其中132万吨以谷物为原料,但这一发展方向因与粮食安全相冲突而被禁止。可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水源和原料等方面的担忧,国内的非粮乙醇项目进展缓慢,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 h2 V3 [+ ?& B- z6 k/ r4 i3 a: Q6 n0 `1 v
如今,中国市场的进口通道似乎已经打开。从今年1月1日起,中国将乙醇进口关税从30%降至5%。有贸易商表示,虽然还有一些例如分销渠道之类的问题需要解决,但进口关税下调为巴西燃料乙醇的大规模进口打开了大门。
& C6 d3 Q g/ [2 t) X+ ]1 u2 |# u- |* `% K& x# B
对尚在依赖政府补贴的中国燃料乙醇而言,狼真的要来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