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8)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4-3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图”他说
夜来风雨狂,将鸣凤山冲洗得干干净净.今天太阳出来了,游玩的人群中,有道教信徒,善男信女,古稀花甲老人都来到了八卦岛上,有的继续前进去爬山,有的徘徊在八卦图的周围,你一句,我一句,闲谈"太极图".有位道教信徒说:“你们谈的不对,这里乐师傅他懂,我去请他。”他来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请他说。
/ T- |' i. i' M/ Y7 e k7 O 0 q1 _7 r) b+ o4 e1 Y
乐师傅说:“请看八卦图中间的一个圆圈里面装着一黑一白的两条‘阴阳鱼’,图中阴阳间的S线,叫灵界线,黑色的为阴鱼,白色的叫阳鱼.阴阳相互环抱,表示阴阳交合.阴鱼中有一点白为阳,像鱼眼,阳鱼中有一黑是阴,任何事物都有阴阳对立又相生;一个事物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太极,是因为大到极点,故称为太极,物极必反,太极了,就会出现分化,故阴阳分离,分成了天与地,它以阳爻代表天,以阴爻代表地,这一阴一阳就是组成八卦最基本的符号.按理说,太极图应该和易经一样古老,因为周易的《系辞》里边提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可见太极应该早于周易而存在。$ B6 t; w% y9 K! C5 X
+ d3 _6 v3 M! M" D& v+ \
“太极图是道家的宇宙极和方法论的模式图,道家认为,万事万物的起始,起初是有一个总的规律在那里支配着.在所有物种产生之前就有这个规律了,这个规律叫什么呢?说不明白,勉强起个名字叫‘道’,由‘道’产生了混沌一体的宇宙.这是‘道生一’,然后由这个混沌的‘一’,又开始分离出两种基本物质即阳性物质和阴性物质,也就是‘一生二’,后来的万事万物都和阴阳两种物质有关系了,‘法于阴阳’,由这个阴阳组成新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含有阴阳的共同体,把它叫‘三’,道生一,一生二,然后二生三,这个三就不是原来的那个零空了,在零空里面有了阴阳的内容,阴阳共存同于一个统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如果离开了一方,这个统一体就不存在.阴阳存于一体中,于是构成生命,构成万事万物,这就是三生万物.所以阴阳间的关系在太极图中得到根本反映,阴阳互根,这个规律找出来了,然后再看阳中的这个黑点,它是表示阳中有阴,阴中又画出白点,表示阴中有阳,负阴抱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之间的关系全都反映出来了,再进一步看,阴和阳之间的这个‘S’曲线标志着什么呢?曲线横着来看,有起有伏,它表示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 c+ p, H! p0 ~; e, ^6 b
. A, B6 @& E5 q. s, O
“阴阳鱼里能反映出几个大规律来;质量互变规律,因果规律,极及律都道出来了,你看这个阳鱼尾,一开始非常小,然后再大,一到这儿,到极限的时候,事物发展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了,变成了阴了,此时阳鱼展现了,又向前发展到了阴鱼头,到了极限,又变阳了,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物极必反.
9 E0 h8 b- t8 E4 x- p* }6 R 3 T e ?+ ~* u& \2 |/ h6 y/ {
“再看太极图,还反映什么规律?为什么这头会出现阴鱼尾?因为对应的那边出现了阳鱼头,阳鱼由尾到大,由小到大,大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阳极生阴.因为有前面的因,所以才有后面的果,这就是因果律.任何事物都有因果关系的,只注意事物的果而不去找它的因,就难以把握事物的全貌,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H3 j' w' L- g4 w/ l7 o
7 u. c T2 Q7 M# c m% A8 e+ P 阴阳物质的临界点是光速,当速度到达光速的时候,阳极生阴,阴性物质的特征出来了;看不见,摸不着,这是极及律和质量互变律在起作用,你看一个简单的图上,反映了多少人类认识的精华,多少规律;我认为太极图是很有道理的,当你掌握了规律,就不会被一时的困难蒙蔽了眼睛,而是把握事物发展运行的规律,在事态中掌握自身平衡,顺利时要居安思危,困难时,要认清所有的事情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过去,到了极限,肯定会出现相反的结果.谁把握了这个规律,谁就掌握了相对的自由,处于低谷状态时,要积蓄力量准备新的高峰到来,当事物发展比较顺利时,自己的脑袋要清醒一些,预见到下一个低谷.当低谷来到了,要把损失降到最低最小,用这些规律指导我们的实践大有益处.任何事物发展都有自己运行的轨迹,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能循着客观规律,把握规律,按规律运行,违反规律,必然受到惩罚.太极图中的阴和阳十分对称平衡,它提示人们,处理问题的原则应该是不偏不倚,以中为度,注意总的平衡;
u" v8 N, |: ]0 e* e" d 2 |6 H3 L: `/ Y7 h6 G
“‘太极’,‘八卦’两图,早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被视作吉祥和平安的象征,极受民间喜爱,随着"太极"和"八卦"在民间的广泛认识和应用,尔后便组成了"太极八卦图"被道教奉为神通广大,镇慑邪恶之宝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