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一讲到痹痛,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风寒湿痛、各种骨质增生、关节酸痛,及一切劳损所产生的疼痛。现代人在认识研究古人经络学说基础上,发明了不少经络治疗仪器来治疗痹痛,有一些疼痛得以治愈,有一些痹痛得以缓解,有一些痹痛起初治疗有效,久治却效果不好或无效。用尽了很多方法来治疗,或吃药,或针灸,局部热敷,拨火罐,药膏,推拿按摩,或叫物理疗法,化学疗法。为什么有的痹痛都不会好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种原因是,对传统医学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不识其深奥内涵,不识其广泛性和统一性,对其认识的综合能力不足,对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观的认识不足。认为自己研究的是科学,有化验和仪器是科学。不知古人能治好病的方法,才是真的科学。不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注重事物的表面性,著于某一特性,而不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p/ o; z! V% p/ ]
何为痹?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内经对痹病的病因、病机,疾病的变化有诸多说解。但有一共同点,所有的痹病者,会给人体的经络、脏腑、筋脉、肌肤,造成生理性障碍,以致代谢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受阻,阴邪污着凝聚,以致阳气不生,卫气固摄温养不能。痹痛范围沉着阴邪,这一种有害人体的物质,是一种引起疼痛的物质,是一种因气候环境变化引起疼痛的物质,是一种有形的沉积物,如同瘀血、败血、离经之血与痹杂合的一种物质,着久留而不去,故为痹痛。痹痛日久,病邪入深,荣卫行涩,经络空虚不通,则生麻木不仁,或生痿。! g' K$ ~' }" X c9 y; \( B
痹痛为阴邪,为阴气胜,为阴气实,为寒,为坚,为结,为客,为勉,为损,为阳气虚。治则: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寒者温之,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勉者行之,损者温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治法当因人因时因地而施,无统一准则,但有一共同目的,就是有利病体康复。
! K1 b- [) ^ w1 y& f治疗痹痛的方法,目前各民族各地区都有一些治疗痹痛的传统方法。如今现代医学已是前沿科学,她代表着这个时代,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方向。在说传统医学,及民间传说之时,此举不是厚古非今,那没有意义。因为大家都是现代人。只不过是那几千年以前的方法,和古人的智慧还可以为现代人服务,还可使病人的痹痛康复。谨此说明一点。, S+ E! M" Q9 M7 u
传统医学治疗痹痛的方法样式很多。有些人认为传统医学就是中医。当然中医是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准确地说传统医学还包括民间代代相传的治病方法。民间很多方法在书本里找不到,因为是"下里巴人",常会被有文化的人小看,或叫"土法"或叫"土医生",但确实民间传统的一些方法用来治疗痹痛效果很好。
& R0 x! T2 _) p8 a8 m今就中医和民间用来治痹痛的方法谈一些看法。做任何有义的事都要有正确的逻辑思维,都要有理论指导系统,都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样做事才不会茫然,才会有理、有法、有节地从事治疗。在传统治疗痹痛的方法中,有服药、针灸、火针、推拿按摩、膏药、拍打、热敷、药浴、引导等诸多方法。9 \) p4 v g! f3 \3 J* ]
在治疗痹痛之前要用中医的“四诊、八纲”对病进行分析。痹痛日久,肌肤腠理开合失利,从肉眼可观之与正常肌肤不同,以手触其患处感觉不同,或肌肉较硬、较滑,有块状、筋结状,此皆物之沉着也。若是老伤痹痛点,稍用力按下患者痛不可耐。辨证之后,分清阴阳虚实,对症治疗。
: l# I/ N7 T- ^: r例有一中年女患者,厦门人。1998年底找来看病。问她何病?答曰,经常头晕,睡眠不好,上班站久常不能支持,后项不舒。问其治疗否?答曰:医院的医生说她是颈椎增生,吃药、针灸、火罐,治疗了二年多。起初有所好转,现症如此。诊其脉稍弦,左脉关部偏扬。观其舌少津,苔薄白偏厚,舌质近粉红色,质前偏红有星点,舌体大小正常。再观其眼白前位有细微血丝曲起。综述分析,因病及事常使心情不好,肝气郁结,胸中时有闷痛,但症状不十分典型,因胸闷痛只是暂时,病人并不在意。此肝郁化火,内灼津液,经云:是夜阳入于阴,人卧血归于肝。今“相火”内动,心神被扰,故夜眠不好,醒来常觉口干。又因颈部增生,影响脑部供血不足而头晕。治疗当疏肝理气,清火佐以养津为先,中以调养气血舒经活络,后以补肝益肾固其本。思路如此,与患者说明治疗方法。此增生须药物、针灸、火针、按摩、拍刮,多法合用方能有效。告之此土法按摩、拍刮,起初很疼及火针可怕否。答曰:不怕。因此治法如下。先服中药:4 m' B, w1 @+ r0 c
柴胡5克 薄荷5克 木蝴蝶5克 竹叶10克 连翘10克 麦冬10克 石斛10克 炒山栀10克 夏枯草10克 半夏10克 白芍10克 甘草10克 两剂。日一剂,水煎服。) i, I1 U5 |! c7 X( |
服完两剂后,患者来复诊。问其服药后有什么感觉。答:没什么变化,病还是象以前一样。切脉后,脉象较前缓,左手关部脉也有所减。舌津较前多,苔薄白,较前均,舌质前尖红有所减。综析:病人情志已是趋缓,内火得降,阴当回生。是故问病人,夜间睡觉还口渴否,答已不怎么渴了;胸中舒畅否,答胸已不闷,较前舒服多了。令其中药再服一剂后再来治主症。隔日病人来诊,治法第二阶段开始,治病当循序渐进,扣住病因,主次分明,先后有数。诊毕处方如下:
' U8 @2 R# Y H y% ^9 A1 P3 J5 E$ f葛根10克 独活10克 细辛3克 威灵仙10克 当归10克 川芎10
1 Z& i0 @' s/ w甘草10克 白芍20克 乌药10克 黄芪20克 麦冬10克 麦芽15克 炒山栀10克% s) G* V3 D* U9 v7 K
此方在配合它法治疗过程中加减变化甚多,不一皆述。方中葛根、独活入足太阳膀胱经,细辛、威灵仙通利筋络,当归、川芎、甘草、白芍、黄芪益气活血养血,麦冬、炒山栀调阴,乌药行气,麦芽健胃和肝。1 P4 A4 l2 `! U% W& _8 ` W- s9 K
药服后可渐入手法。初次按摩手法要柔。手法检查从“风府穴”至“大椎穴”,从“风池穴”至“肩井穴”,从上往下,由表及里,顺筋触按。针灸,颈部选一“阿是穴”,另针一处“中渚穴”。初次针灸运力不可太过,但观病人承受力如何,以便下次治疗。隔日患者来诊。自诉颈后还是不舒,只不过口渴、头晕、睡眠,皆有所好转。精神也较前好。观此增生,痹痛日久,不合“土法”并用,难得见效。是以按摩手法由轻入重,深入筋骨,触其患处,将其粘连肌腱分离开。肉较硬处有大小不一索状之物,筋结,此邪物沉着,粘连筋骨,若非手力将其分开,沉着筋骨之痹物不能上浮于表。上浮之物形状各有不同,可高于肌肤,青瘀如点状,如“绿豆、黄豆”般大小不等,或有弯曲之筋,此皆邪实外现也。是故经云:血实宜决之。可选用大针决之黑血,可选用火针决血刺筋,火针治痹痛效果较好。但何时用针灸,何时用火针,外敷何药物,按摩的程度如何,都要视实情而定,施法因人而异。
& z, O5 Y) k/ v手法处理后,选两处上浮黑筋点,即刻“火针”,针毕令其回家后中药续服,当日不要冲澡,针口不得碰到水。三日后患者再来依前法操作。几次后,患者自诉颈后已无不舒之处,睡眠好,吃饭好,精神好,工作也不头晕,心情较前舒畅多了。事毕,针“中渚”穴,针感由手上行于颈后热量逐渐加强。此时患者述头部和脖子感觉非常轻松舒服,针感沿膀胱经输布全身。凡原先有过疼痛的地方,如腰部,头颈部,悉皆微汗出,此时患者说全身从未有过的舒畅。针毕出针。开一处方令其服一段时间,或加量泡酒服用皆可,以益元壮筋骨。方如下:* y+ H* x% N" Q7 _1 s* l) u
黄芪20克 党参10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甘草10克 白芍10克 桂枝10克 茯苓10克 巴戟天10克 仙茅10克 肉苁蓉10克 枸杞10克 石斛10克 麦冬10克 砂仁10克 神曲5克
0 r* n7 d5 k6 @4 u* O" L' J服药一段时间后,在一年之内还要来检查,须经四季后没有不适,方可言愈。此女士在半年后见到,她说一切还好,但见面色较前光润而透红。
% ]: w% c/ [0 k就此说明一点。此例针法之感,属微针法,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会有的。有的病轻之人初次即可出现此针感,有的病人要调治一个过程后针方有此针感,有的病人无论如何操作都难有此针感。此针法,法在心,意随心转,非一般仪器所为。是故经云针者:“如握虎尾,如临深渊”,“浅深在志,远近如一”,然其要一也。
R7 e8 V. B" |) Q5 ~' `手法、针灸、火针,在操作过程中,医者要留心注意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病者稍不能支持,医者都要暂停手法。特别是手法推按,器具拍刮,因手推按筋骨,用力分离粘连之筋,很痛。有不少人都怕痛,宁愿痛上几十年,也不愿短痛一阵子。治病不得勉强。体弱,心脏不好的病人,最好不要用此法。针灸、火针也是如此。经云:“虚人不可针”。如中气不足之人,针之则易损阳气。手法亦然。在推拿、针灸、火针操作过程中,不要在空调,风扇,或空气对流较强的地方进行。还是按古人之法,注意风寒为好。因为推拿和针灸,火针,人之腠理开合,较常不同,风寒易入,医者当依法施治才有利病人。
0 C1 a3 Z) q5 a, t% \, s+ T一般来说,针灸适合痹痛的初中期阶段。此时针灸有一定的效果,吃一点中药和草药都会有用。如是痹痛日久,“寒气客于挟脊之脉,则深入不能及,”针灸、按摩效果都不会好,当用中药调养一段时间再行处理。
+ d7 x, H( Z0 [, ~5 L那么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增生病人的治疗方法,和治颈椎增生的方法是否相同?可以说手法、针灸、火针和热熨、外敷草药、药酒的运用差异不大,但内服中药、草药有选择,治疗在其部位不同,方法也有选择。. L! O6 w" f8 O: W
2 G% O8 O y+ Y0 B( v# }9 e
: J7 e5 E6 Q( \还是举一例来说明民间治腰椎增生的方法吧。5 G L2 L, M3 i5 R6 a8 G
在九十年代初,治过这样一位病人,是中年妇女,平时有一点腰酸不在意,常活动一下就会好。可是突然有一天,腰痛得不能起床,到医院治疗好转不多。诊断是腰椎增生。医生说此病没什么好治,回家保养。可是病人还是腰痛活动受限,痛时眼泪都会跑出来。当找我治疗时,检查腰脊,命门至腰阳关穴有压痛感,用热熨的方法来治疗。药棉浸透松节油药液<加入生草乌、细辛等药>敷于患处,外用热杯使其加热,药物因热透入筋骨。自知药入筋骨,腰部麻热如有蚁行感。约三十分钟,治疗完毕。嘱其室内小坐,避风寒两小时左右,不能洗水。因为药使腠理开疏,邪气外出,若遇寒邪反生不好。此治痹痛患者皆当遵守。看来是一点善后小事,对治疗痹痛病人的康复十分重要,古传善法,世人当下心体察。7 f( J9 A. U4 c3 L7 s5 \7 _, n
次日患者腰椎处起一大水泡,令其用些消炎药外用。此种药液透力很强,患处不是起泡就会“乌青”,但治痹有效,几天愈后不留疤。本患者热敷一次腰就不痛了。治疗时吃的草药如下:
- w$ J" \! }1 i8 \苍山子根30克 梅花入骨丹30克 络石藤20克 铁包金20克 五爪龙根30克 此为一日量。煎法:入酒适量,加猪骨水煮,连服五剂。; y) [( H9 b5 A& Z' w1 [
此例患者腰椎增生不算利害,在一年后遇之说腰没有痛了。3 M7 m2 E% i6 ~: k# L, y
但如果是腰椎增生日久之病人,病邪深入,无法这么简单的治愈,须合理合法,多次治疗方有效。
; f# |6 W6 Z3 }6 a! j/ l% u, b( A, I+ ~: ~0 Q6 w# K
$ n/ B* Z' J" I$ }5 W
以下再举一例。) c8 S) t: u# A, ]0 o
此女患者年龄近五十,家住厦门。她的右膝关节偏内侧时有酸痛,变天的时候痛比较明显,但不会太多地影响正常活动,病不算重。可是右脚关节的难受有十多年了,近期自觉有点加重,患者要求为其治疗。去年初即2001年,为其用“土法”治疗。她不怕治疗时的疼痛,只要求快一点治好。开始治时先在患处涂上药酒,在右膝关节膑骨处按摩,其内膝眼按时较痛。用木条在患处不断地拍打,几分钟后关节内邪渐外出,凡是以前会痛的地方都鼓起“黑筋”犹如蚯蚓一团,即用火针立针黑筋处,瘀黑之血外流,渐至红,清,后流黄水有好几个小时。此静脉瘀血最好不要止它。若痹痛不重,很快自止,不流黄水。若剌中动脉血要立即压迫止血。临床还得视情况而定,不能固执。此患者针后在其膝关节上敷药液,这样可以加强疗效。令其回去吃一补养气血的药,促进组织恢复。处方时还得顾其整体才会有远期效果。方如下:
" Z- v) _0 e7 \- U4 W9 ~炮附片50克 黄芪20克 当归10克 桂枝30克 甘草10克 生姜50克 红枣15枚 日一剂,水煎,早晨空心服下。先服五剂。
0 \1 m! r- U% l* o) x通过这一次拍打、火针、敷药、吃中药后,2002年遇到患者,她说膝关节变天的时候已不会痛了,原来患处有筋吊着现象没了,基本上好了。但我认为,原先病邪较深,还得察看一下,要再小处理一下为妥。1 L0 f% h1 ]+ a! @8 c9 J
/ w5 o0 z: b. J7 y
2 Z6 L" `7 S$ U2 `) r! ]0 p
谈到痹必会涉及到痛。这是一个相联的病症。但痹和痛的相关说法,内经却分别加以说解,目的在于能让后人对经义有较深的理解。今就《内经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节选如下:. e+ O+ {% R7 h1 i
经云:“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卒然而痛。”/ f4 }8 B5 U! G4 R; p/ G( ~/ r7 B
此说明痛之成因是寒所致。人生存于自然中,要有一种正常的温度来保证生命生理的需要,这就是人的正常体温。比如说37度,高于此温人就会觉得热,低于此温就会觉得寒冷,就要进行保温,保持正常的体温。然内经之说人之痛是因寒而致,是“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所致,“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益甚者”,岐伯对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0 }* \6 ]; X5 N3 c& O$ Y
就痛的原因经中分明解说,这说法将人体的一切痛,皆因寒致。恐有很多人不能信服。比如开水烫伤,火烧伤,手术伤,跌打损伤,有的人一生气,不是头痛就是胸痛……此等与寒何关?如果我们能耐心一点看内经,疑问是可以解答的。应该从宏观方面来看这个问题。“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也就是说:第一个引起痛的原因是人体的血液循环。人体正常血液循环受到破坏必然造成疼痛,血液运行如环无端,不得受伤。第二个原因是因寒所致。寒表示什么?寒与热是一个相对的不同概念,是一个阴与阳的概念,是一个平衡的概念。寒气入脉中或客于脉外,以使血液循环内外压力发生变化,只要人体的局部组织与人体正常的代谢功能不相协调就会产生疼痛。第三个是多和少的原因。血实,血虚皆痛。血实是指局部血流不畅瘀阻,血虚是指局部或整体血流不足。, Z' d9 z2 u3 t! c( E
/ Y, ^& t% L4 E7 g) H7 r1 w& p( S
: d2 I. w, g2 b1 J" a理论的说法,只能说明事物在某一程度发生的相应解析,没有必要过多的解析,只要明白道理就行了,看古人的内经是为现代人服务的。只不过是怎样才能正确地,从古人那里多学到一点有用的东西而已。3 W' z6 ] i; j1 D- x! {3 h
只有对痹痛的理论能正确认识和运用,才能有效地治疗当今病人的痹痛。不管是“'洋法”“土法”,有文化的,没文化的,只要能为病人减轻痛苦,治好痹痛就是善法。民间有很多治痹痛的方法,不能说他们没有理论,只是表达的方法不同而已。
8 r! B3 a, g- `内经说明痛的表现方式很多,如痛得炅则止。炅是热物,如熨法中的药物,通过热源或热的药物使其患处温度升高,血液流速加快,阻碍减少,故痛可减少或可痛止。但也有的痛不能热熨,遇热反而痛更甚。这说明了什么,又是怎么一回事?此多为血实新创伤病人,离经之血局部瘀阻太多,熨热后热不能均匀传导,局部郁热的原故。有的疼痛按摩可减轻,有的不能,拒按,有的疼痛到处会跑,无定位。又何原因?一切皆气血使然。不能以寒论寒,以痛论痛,应通过其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更广泛地理解其内在关系。! y, \2 g1 A; n# q8 H- u; k
# Z+ J+ W4 N$ w# |6 l, y0 Q
0 w# h: `( ?1 ~ V+ @
举例说明。
4 _: C* H* u) v在八十年代末曾治过这样一位家住农村的女患者,年龄近三十。来诊时,说病已二年多了,经常会身上突然疼痛,痛会在全身到处跑,有时突然痛在肚子,有时吃饭一半忽然牙痛的不能进食,有时睡到半夜突然痛醒。痛忽在手,忽在上,忽在下,忽在前,忽在后。痛的变化无法形容。在诉说病情中,她又说医生你看我这时肚子的左边又痛了,又痛到手了,又到牙了,又到头了。痛就是变的这么快。实际上我那里看得到痛呢?只是听她说。在一,二分钟之内痛的变化。但我看到她痛时人会僵住一下,她说那里痛,那里不敢动。如果走路时脚忽然痛,就象搞什么造形一样,不动,稍后痛解才能走。让常人不解,以为是神经有毛病,几年来到处看医生,内科,妇科,神经科,中医,草药,能用的办法都用,检查不出什么病。或说精神有问题给用镇静药,或说神经衰弱给予维生素。看过多家医院病不见好转。病还是经常发,不知何时发,有时一日数发,病如附神灵,一时来,一时又去。痛来是病人,没痛的时候一切都正常。几年来不能干活,生活受到影响。问她病是怎样开始的?说是在“结扎”后就生这个毛病了。她是病急乱投医碰到我。我没有看过这种怪病。诊毕沉思一下,忽悟好象此病类似“大建中汤症”,即处方:' T" T- G0 m0 H) O- ]3 ^* i* F
党参10克 花椒15克 防风10克 干姜15克 二剂。日一剂,水煎服。煮取汁加入麦芽糖30克。+ s+ K- m. i5 | c8 T, r% i( Q; e
服药后病人,病大减。症原一日数发的毛病服药后几乎没有发,来诊时病人很高兴。效不变方,原方加炮附片10克,桂枝10克,甘草10克,神曲5克,当归10克,告诉病人服药后若会觉口干,可适当服生茶子油5~10克。此方不能常服。服一段时间当调整。因病人住农村,一个月后病人找到我。怕病会反复,我又为其调整了一下处方。以后没见到这病人,只能说近期治愈。
8 E7 \2 H8 U9 V7 b& u, E+ e《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证第十篇中云:“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此经说明寒入胸腹潜入经脉的病症表现。寒气随血脉流行,寒气在何处郁阻,病痛即在何处痛起,“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当阳气复来血脉流畅痛即消失,无影无综。所谓“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表示痛时患处的形状变化,痛时寒气隆起肌肤。此例患者痛时并没有出现头足,可是别忘了,患者痛时局部僵直的样子,不敢动,此病与经中的说法很相似。
- c5 P) I( X4 W; j; Y% k6 J
, y+ A8 H$ F8 Z/ J- v+ B1 i 0 F* c6 C: r' v9 X8 M0 n
下面再举一例与寒有关的病例。, M* |4 y. m7 [- A: A# ]) X
有一位年龄近五十的女患者,家住农村。来诊诉说:她的两足后跟酸痛好几年了,走路时足后跟都不敢用力踩下。吃了中西药,病没有好转。心里很是担心怕变成“脚风”。通过对其脉舌的初诊,认为此病是肾气不足所至。因阳气衰于下,阴气凝于足后跟不散而生酸痛,足少阴肾经行过于足后跟。处方:7 G9 j* }9 Z6 s, J
巴戟天10克 仙茅10克 补骨脂10克 枣皮10克 枸杞10克 苡米仁30克 怀牛膝10克 先服两包,日一包。( W( _ p# T) N# F% [" r" C# s0 P3 O
外敷药:老生姜30~50克,老韭菜头30~50克,黄泥分别外粘包,入火炭灰中煨软,取出去泥,趁热加入酒糟捣烂,包敷足后跟。最好在睡前使用,第二天拿下。有一点要说明,生姜要选本地的小种姜,韭菜头要用种了几年的小种韭菜。大种的没有小种的好,小种是当地土种,在农村患者可就地取材。只是她们天天看到这些东西不知用而已,就是告诉她们这些可治病的菜时,她们都不大相信,因为这些植物太容易得到了。人总是喜欢一些复杂的,一些外来的,一些自己不知道的、做不到的、古怪的东西,不知自己的身边有很多好东西,不知可以治好病的方法就是智慧。智慧没有贵贱、高下之分,皆在平常中。是故内经云:“今时之人以妄为常”。心浮在上面,眼在看天,不知,道就在脚下。因为我治病常会告诉一些简单的方法,常会有这些反应,故说此言。9 i& o6 w$ [$ x/ a# |8 a
此例患者,中药有稍加调整,通过外敷,效果很好,脚不会痛了。8 X b1 [0 i/ ], j
5 B3 l2 \& H$ W ]9 |. d 2 N& {* |' T% b9 G1 D
传统医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分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世界是阴阳变化的结果。阴阳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相互制约而发展的矛盾,是相互依存的矛盾,是相互转化互根的矛盾。事物的发展有正必有负,都在某一制约中遵循其规律而发展。治病亦然。明白阴阳运动变化的道理有利于治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