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7)  鸡蛋( 0)
|
注資救銀行股市暫且回穩
6 s g; H9 Y7 O0 n1 j% k. L衰退陰霾經濟前景難樂觀 2008年10月14日
- s' ]) |4 E( A- K# U" h3 t% ~" x5 v4 }
【明報專訊】各國相繼仿效英國直接給銀行注資,變相把銀行國有化,此一非常措施,使銀行暫時避過系統性崩潰厄運,全球股市昨日強勁反彈,投資者當然喜上眉梢,但是這次金融海嘯令全球經濟傷筋錯骨,衰退的可能很大,對實體經濟、民生的衝擊和影響,未來一段日子將會逐步呈現出來。, Q+ A' {! f) R4 P/ P
# G" V: n# i: W
救銀行政府承擔風險3 y" q7 C6 ~* i! }: x* Z' C3 K% b
' w0 y& N. T z1 ?$ g豪氣注資誰來付鈔?
+ }, T# M: V9 Z9 }, A) E7 i( U2 c! Y' i/ L: N0 |5 X
全球金融情勢暫時得以紓緩,英國首相白高敦(Gordon Brown)應記一功。美國財長保爾森決定不打救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觸發了金融海嘯之後,美國政府幾經波折,得到國會通過以收購不良資產為主的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但是市場對此未予正面反應,海嘯蔓延至歐洲,多家大型銀行都出現險情。此際英國未跟隨美國的方法,白高敦以做過10年財相的資歷,認識到首要是不能讓大型銀行系統倒閉,才可避免市場崩潰。他認為政府直接注資大型銀行,確保它們不倒,才可以保住岌岌可危的市場,然後徐圖後計,再想辦法收拾殘局。+ |+ ]+ z9 v( V8 V8 N
# l9 Y2 _2 w6 ~ K8 e1 s政府把銀行國有化,有違自由市場原則,保爾森墨守成規,使他在此階段的表現落後給白高敦。現在,美國、德國等歐美主要國家,都已經仿效英國,以直接注資銀行的方式救市。白高敦以銀行國有化一招,挽全球經濟於既倒,令個人民望以至他所屬保守黨的低迷情勢,也因而扭轉。' N/ ]" W/ ^5 v8 y8 p
8 U% P0 m6 {9 T# Y1 n昨天全球股市反彈,不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現在各國爭相以公帑救銀行,究竟誰來埋單?有經濟學者質疑,各國注資銀行,政府成為銀行股東甚至大股東(例如英國昨日注資共370億英鎊到蘇格蘭皇家銀行RSB、HBOS及萊斯銀行TSB,據知已經成為RSB的最大股東),政府負擔得起嗎?
& t+ q- S3 L! ?" i" Q; ~; Y9 z! k) T0 q% b( {, K4 g; q
例如英國《金融時報》有文章引述經濟學家認為,許多銀行規模過大,不止不能倒閉,而且無法救助。他們以銀行總負債和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來論證,認為在最壞情下財政資本重組與GDP的比率,甚至連個位數可能也是巨大的。以英國為例,其最大的5家銀行總資產為英國GDP的4倍。如果資本重組規模相當於它們總資產的1%,就會讓政府增加相當於GDP的4%的負債;如果資本重組規模達到5%,政府的債務就會增至相當於GDP的20%。) H* o* e1 y: |" ]0 J
$ y2 ?+ s7 d0 m
也就是說,銀行國有化,實際上是政府把銀行的風險全部承擔過來,如果最終平安渡過,當然萬事大吉,假若往後發展有什麼差池,誰來打救政府?這是銀行國有化的風險所在。
/ t2 V7 `7 D2 c3 G, ]8 i$ d$ ?& ~8 K* q) }8 z9 M
美國7000億美元、英國5000億英鎊、德國4700億歐元,單是這3個國家,救市資金已經超過17萬億港元,這些錢從何而來?不會由天上掉下來,也不會由樹上長出來,肯定是發行更多貨幣、開動印鈔機器來支應所需。如此大量發行鈔票,只會推高通脹,最終還是人民受害,由人民埋單。
1 Z' m+ L/ X$ y( z
, W+ m; q5 T' h政府買起銀行的後遺症、通脹戕害民生,可能都是日後的事,但是市場能否穩得住,還是未知之數。例如雷曼的信貸違約掉期合約(CDS)日前公開競投,債權人暫時只能取回8.75%,根據CNBC估計,市場約有4000億美元雷曼債券,即是說為雷曼債券提供保險的機構(主要為銀行、保險公司和對基金),最多需要賠償約3600億美元。這些機構如果頂不住,都會觸動市場的神經。( B4 G; b" M* \& R+ s0 R8 b8 r$ B
0 A5 B ]- A/ N w) i
日前保爾森預告美國還有銀行倒閉,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簡稱FDIC)今年8月曾表示,美國陷財困的銀行多達117家,兩家地區銀行Meridian Bank和Main Street Bank上周又被接管,即今年內美國已有15家銀行倒閉。以FDIC預告,倒閉肯定陸續有來。
R" U$ c; N( J5 A6 {1 i! h( ? B0 W$ z1 N
IMF:全球信貸勢緊縮
9 m- H* l( N$ o5 f$ l7 m4 p8 Z( ]
經濟陷衰退臨界點+ J3 i7 Z: b# F7 _
& `8 `) e! g( {' e9 j& [9 K&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把美國信貸危機預計虧損由1.3萬億調高至1.4萬億美元,迫使銀行大幅降低經營槓桿,增加資本充足比率,IMF估計,全球各主要銀行未來數年需要多達6750億美元資金,才可以走出困境。在此看來,縱使全球信貸市場恢復運作,但是主要銀行在自身難保下,總的而言,全球信貸會呈現較緊縮狀態,一些發展中國家因為較難獲得外部融資,說不定也會走上冰島之途,只是程度稍有不同而已。(例如被點名的,除了對外貿易赤字不斷擴大的韓國 ,連擁有全球最高大樓的迪拜,也因為建築資金仰賴全球債券市場,在國際金融體系面臨崩潰之際,令專家擔心一樣有可能步上冰島的後塵。)
- Z" d( k1 x" }, i3 e3 V" F+ T O# ]) m+ W. a0 M
另外,IMF上周發表的一份報告也指出,全球經濟進入大幅滑坡階段,成熟金融市場受到1930年代以來最危險的衝擊,將導致幾個發達經濟體陷入衰退。報告調低今年全球經濟增長至3.9%(7月份發布的預期增幅為4.1%),至於明年經濟增長預期由3.9%下調至3%,為2002年以來最低水平,處於IMF定義全球經濟衰退的臨界點。
" X/ H$ _: g7 u* Q
2 |) ]' z5 ^4 O% B7 Q& T; Z9 p+ k在全球股市強勁反彈之際,我們指出眼前和中長線全球經濟和市場隱憂甚多,前頭仍然風高浪急,正如財政司長曾俊華一再重申金融海嘯對本港的影響,還未真正到來。投資者要保持清醒,認識到金融海嘯遠遠還未過去。一切投資舉措,務必管理好風險。
( K7 g; [& S; q- C1 O) R; G# k9 C3 z( {. k$ n
至於特區政府,經此一役,應該醒悟金融是一門高增值高風險行業,如果香港經濟孤注一擲押在金融業之上,一旦遇上金融海嘯或10 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獨沽一味」會令香港陷於被動。亞洲金融風暴後,特區政府曾經提出產業多元化建議,可是到後來大都無甚成績,及至SARS 後經濟復蘇,更沒有人重提產業多元化。明日特首曾蔭權將發表施政報告,且看他提出什麼方略,帶領香港走出困境,又會否提出改變本港體質的擘劃,使香港不再把雞蛋都放在金融業這個籃子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