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  鸡蛋( 0)
|
2。经典问题。
$ \6 ]; N; n) H1 r, B经典之论,圣人之心。我们井底之蛙怎能够体会?就象一个小虫,从生至此,不过数日,行不出一里。你告诉他到班芙要开车,到 victoria要坐飞机,他会怎么回答你?CRAZY! y0 T0 [5 p4 Q! E
; t5 i! o/ n4 W5 m, K佛教经典是佛陀在一生讲的经说的法,被弟子记载了下来。每一部经,有每一部经
, y2 ]8 p. l7 g. `" V7 R$ N的因缘,每一部经有每一部经的对象,有每一经的目的。就象<<华严经>>是佛陀开
# [2 H/ K/ ]( I# ?* ?. }) [& h8 _* r悟后,坐在树下,于七日七夜, 在定中所说。谁能进入他的定中听法?大菩萨等。, Q9 i2 F( n; @. e
而<大佛顶首楞严经> , 是因为佛的弟子阿难,在托钵时路过一个女人的房子,而' ?- D0 r1 ~3 j/ y+ ~4 d
这个女人很喜欢阿难,就用魔咒迷住了阿难,将要破坏阿难的戒体。这个时候,以
* o8 M9 W+ v5 W4 [3 X# _ O/ X这个因缘,佛陀赶快开讲<<大佛顶首楞严经>>。魔咒消失。而佛陀也以这个因缘告1 R$ f; c0 \! X* J* e
诉大家,解学并进的重要性(阿难多闻,但因疏于修行而不能免次难)。也以这个因
" t V+ r8 @; D" J1 i, n, _缘,给大家开示了末法时期,各种魔的示现方式及佛陀谆谆教诲的“四种清静明诲”。# g& W. f4 G) s D0 {
8 d4 u- n, c4 Q: O2 f9 ~所以说,每一部经典,都针对于不同根基,不同习性的众生。
* x: V0 V- F7 o* j* ^$ J* q不过,如果是初学者,就把自己的想法放下(这是破我执的一个重要方法),听从你
) e; p( }9 c! J6 T/ j所亲近的法师或从古大德的指点,选出一两部自己喜欢的经典,熟读,领悟。: `9 T! f/ d1 j0 E; _ G# O
. d d! T+ f& m% d) H
[ 本帖最后由 rockylily 于 2008-2-16 12:5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