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怀进法师拿出一盘《西藏生死之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一次讲演的带子,主题是“生与死的艺术”,有中文翻译。然后让大家讨论,各自发表看法和疑惑,法师在旁作补充。
9 O+ y, S8 j( I2 [, `. d* P3 S& Y" r: S% R& `& W
第一次听到仁波切的谈话,感觉他的风格极其幽默,像个老顽童,所说的话也朴素,简单,但至理甚深,因为简单却特别容易错过而不去思考(这是我回来以后才体会到的)。
" I4 T* q' w4 Q: x9 `: y( o) B
% h4 t6 f2 V; q3 f仁波切(是上师的意思)主要探讨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麽要探讨死? 谈论死?% A9 z# g5 r& k: h* Q- o- S
% v% Z3 U6 i9 e: t
仁波切从其它宗教的经典和西方历史典籍中举例证明古今中外那些智者和圣人们都很重视对死亡的思考, 然后道出死亡是人生最神秘的也是最真实认识自己的一刻,就像小说最精彩,最终的结果都在最后揭晓。 通过对死亡的认识和思考,才会知道怎麽去生活才是最真实而有意义的。 不了解死就不知如何去生。这和儒家思想的未知生焉知死,似乎相悖,其实是更加深入的究其如何生的理之所在。
) m+ H& a' O, Q I* z
& G9 |' s1 r9 R% N, K5 e然后,导出业的概念, 指出人在死亡后的中阴身阶段,此生乃至累生所作所为所形成的业力象放电影一样,快速的全部展现出来,最后,随着业力的牵引去向不同的地方。
/ T1 N' N! c/ Q1 k* p- r0 A: R& }$ t z& Y7 C3 A4 @ {
第二个讨论的重点是,如何在生活中作对生命真实有益的事情?
$ z2 e# @. L4 W
& q5 w$ C" ~. j' W4 }仁波切指出要想祥和的死去,就要祥和的生活。 道出佛家所说之根本: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事” 的道理。: V* d& j! G: K# o. R% [. ]
要有一颗纯净的心,没有一个恶念,全身心的去帮助别人,你会得到真正的快乐。越想自己越痛苦, “我”是痛苦的源泉。
2 N& \9 ?4 l2 t 他举了一个例子, 他认识的一位上师的夫人,也是一位大修行人,问候别人的话不是“你好吗?”“你今天好吗?” 而是问“你的心好吗?” “你的心今天好吗?” l3 {7 S6 u2 J; V9 j3 ^3 `
8 C) W* \, Q% K' j仁波切还教给人们一个很简单的每日修行的方法:早上醒来首先发愿,愿我今天能够不做一件或说一句伤害别人的事和话,绝对不给别人带来烦恼。 然后,晚上躺在床上,自我省察,今天做得怎样,如果有做了对别人的伤害或损恼的事,,就在心里向佛菩萨同时也向被伤害的这个人,去虔诚的忏悔,说出来,并发愿以后不会如此。 只有以真诚心去自我反省,才会得到修行的真实利益和快乐。
1 ] O- k( H( O
* R. Z4 {1 C- V7 f/ P还特别指出,学佛修行是要依靠自己,不是说学佛了,每日拜佛,佛就一定保佑你。 基督教也说,神帮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我不知这样翻译是否正确,是自己的意思翻译过来的)。 佛菩萨当然也要依靠,但要自己的心念处与诸佛菩萨的性德相应,才会感应道交,才会有神奇的力量产生。" y+ ~3 b# K# d6 f
% u$ o* P8 n/ z! a7 }
今天早上,自己试了一下这个方法,发愿,今天一定不说一句损恼别人的话,也不起心动念去分别别人的好和坏,对和错。 V6 `/ v; {4 s: D* V
但起来没多久,就说了LG 一句,虽然是玩笑话,但也是不好的话。看来习气真的不好改, 但还好马上查觉,纠正。 但起心动念就太难太难了,根本追不出来,当然,恶念一定很多很多。 这些不好的念头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从语言和行为中爆发。 慢慢薰修吧!相信自己会有突破的,有愿必成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