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  鸡蛋( 0)
|
27. 小建中汤+ c5 D* g1 c& U+ B. W
$ o9 N! e/ s$ n: j% ]桂枝去皮9克(3两) 白芍18克(6两) 甘草炙9克(3两) 生姜9克(3两) 大枣12枚 饴糖30克(1升)
' h% p! w, R0 f7 B6 }6 h- C$ O3 b. w8 K. O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1 o1 q5 l) z+ t, O, l' ^
$ E9 ~ _8 ~- A( z
上七味, 以水1.5升, 煮取600毫升, 入胶饴, 更上微火消解。每次200毫升, 日三服。9 S" U3 I/ s4 N/ } X( y( d
温中补虚, 和里缓急。
4 O( Q6 ]2 F% g
/ C+ g8 k2 W. ]' G: q6 B/ s虚劳腹痛, 温按则痛减, 舌干苔白, 脉细弦而缓;或心中动悸, 虚烦不宁, 面色无华, 或四肢痠楚, 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9 V8 V' \/ C7 Q
2 ?" L. h7 R$ s5 t
本方证为小建中汤证更见血虚者。不限于妇人产后, 凡不论男女见血虚腹痛时, 皆可适证服用。( B' ^' y: P* R& l
# c# s4 I; R6 }$ K3 x
【方义】( s/ U8 b @/ B8 V. `8 D) r6 s; q
所谓「建中」即强化(建)体内(中)各种体内活动机能之谓, 而用于脾胃虚(消化力低下)与中寒而荣卫不和(血行不良及代谢衰沉)者。故有大、小建中汤之设, 皆以里之虚寒为目标, 惟大建中汤证比本方之主治证尤为甚者。本方即桂枝汤倍加芍药, 再加饴糖而成。因本证虽为中虚, 但表尚未和, 不可大补, 故用桂枝汤倍芍药, 以养正驱邪, 而佐以滋养强壮兼有缓和作用的饴糖, 为之温中补虚, 并收和里缓急之效.
5 H& I0 q/ F9 P' p5 W
5 V& S: ^3 `4 T) N* H7 ^7 A% ?9 }【辨证要点】
: X: O' Y# z, P* ~
9 K; L! @9 k( v" h# x6 W1. 虚劳腹痛。5 H* ?. Q) \4 P% V% n
2. 腹软喜温按。
+ V" o( {$ Q* |1 O5 g3. 心悸。
6 I4 `% C" W7 @8 n: \4. 面色无华。
* k9 \6 A2 u3 s R! X% z+ I+ c5. 纳呆。
$ E$ t+ w; } ?* ~: X4 ^" ^: L- V. l) ~ |9 p# h* `5 L! X/ `# v
【加减】
0 ~/ Z6 T! ?2 V4 C5 \* B1. 气短胸满:加生姜。3 S2 H9 _# ~/ x; G' N# ~
2. 腹满:去枣, 加茯苓4.5克。! r1 Q2 Z7 D3 L, @2 \
3. 气虚自汗:加黄芪、人参。' b7 L# O& r2 U: l4 X& R3 t4 h0 F3 P
4. 血虚:加当归、川芎。
/ G; K7 ]8 ]7 S% U1 X& L$ i% j5. 肺虚烦躁:加麦冬、五味子。
; I6 q& u [ V0 k6. 心痛:加延胡索。
+ @* |0 C( y$ E7. 虚热:加柴胡, 地骨皮。
) R7 \$ r3 d2 F9 o2 i8. 盗汗:加小麦、茯神。& I8 U) [% X% f8 p9 l/ j
9. 咽喉肿痛:加山豆根、桔梗。
' l- U6 G4 R. h' v10. 幼儿气喘:加杏仁、厚朴。. V) a3 b+ n( e/ z5 ?' ~4 M. v
11. 妇人虚损:合四物汤。1 O, |- m" Y+ Z* E
12. 男人虚损:合四君子汤。+ v2 U5 D8 g( h( V
13. 胃内停水:加半夏、茯苓。& E" J) i4 y/ q8 C* w
14. 失血:加地黄、阿胶。; P1 x1 p. B. {0 Q# \5 V
+ g$ ~+ I6 V ]* q; B+ {# f
【注意禁忌】嘔吐及中滿者慎用。
* h: V6 ~! Y: f0 L& ?
. m. n2 Q0 |( S3 t0 G4 H9 [' n【仲景原书条文】+ `! @6 F8 l& F3 {% R2 r& w( S
3 ]" j( b& L. T5 c《伤寒论》第100条:伤寒, 阳脉涩, 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 小柴胡汤主之。4 j+ O# Z- e/ U! v: M
《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 小建中汤主之。/ u6 D4 e" f% J( x T8 w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3条:虚劳里急, 悸, 衄, 腹中痛, 梦失精, 四肢酸痛, 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 小建中汤主之。
5 q6 H: j+ P. i3 W' l6 H+ r《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18条:妇人腹中痛, 小建中汤主之。 f8 j& W, ~# G- x) f2 b$ W
9 V) m' M ], R9 o# P+ q' m【現代應用】
1 b; z" B1 G! u# E' d( D+ R9 L. i
0 j# Y6 ^, l3 |! c本方增强心肌收缩力, 缓解平滑肌痉挛。用于虚弱儿童体质改善、夜啼、夜尿、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痛经、更年期之病态、眩晕、黄疸、脚气、胆石症、心悸亢进、低血压、阴萎、遗精。
w* u& R$ ~/ Y/ M2 C1 m
0 ?' z2 f D2 j9 q0 }' {【小建中汤方解】 ; N* @( n* k6 @& [
9 m# z! Q: x5 ~. o* H3 ~$ H
此为温养中气, 补益心脾, 调和营卫, 缓急止痛之方。临床使用着眼于虚寒二字, 以腹痛绵绵, 喜温喜压, 得食痛缓, 舌淡苔白润, 脉象虚弦为目标。9 ^! [. ?! Z1 z$ M
8 W( h. Z9 O7 j3 n! b6 {本证以心脾不足、气血双亏, 阴阳两虚为特点。何以既有咽干口燥、手足烦热之热象, 复有腹痛、喜温畏寒之寒证?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云:“元阳之气不能内统精血, 则营枯而虚, 里气乃急, 为悸、为衄、为腹中痛、梦失精;元阳之气不能外充四肢、口咽, 则阳虚而燥, 为四肢酸痛、为手足烦、为咽干口燥。”似此寒热错杂, 异于黄连汤、三泻心汤证之寒热错杂, 故非寒热并用可医, 唯从健运脾胃, 温中补虚中求之。5 h- ^* I9 @0 l- _
- q* n0 D, v" m8 P- X7 j
《灵枢•终始篇》云:“阴阳倶不足, 补阳则阴竭, 泻阴则阳脱, 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此饴糖为君药之解释也。尤怡亦云:“中气立, 则阴阳相循, 如环无端, 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 酸得甘助而生阴, 阴阳相生, 中气自立, 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求于中气, 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中者, 脾胃也, # @5 B" i* i9 h$ d9 B# T1 v7 `1 P
为后天之本, 居中州, 运四旁。若中气得充, 脾胃得健, 自能化生气血, 以滋养脏腑髓脑、四肢百骸, 调和营卫, 扶正祛邪。小建中汤可引阳从阴, 引阴从阳, 使其平秘, 则虚劳诸症自失。故诸多慢性病, 呈中焦虚寒、气血不足者可从脾胃着手, 投本方求效。
3 d/ P* M# ] `# F
6 L8 p; q. D9 o3 V$ a中气不足, 脾胃虚寒, 可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大病、久病、或攻伐太过、滥用抗生素引起。临床常见脘腹疼痛、憋胀。疼痛特点为绵绵作痛, 喜温喜压, 饥饿则痛, 得食可缓;憋胀特点呈坠胀, 站立或活动则甚, 睡卧则缓。腹诊时腹壁柔软而薄, 腹直肌紧张拘挛, 心下、当脐动气应手。此外, 复有诸多虚寒、虚热证, 如面色萎黄, 或苍白少华, 畏寒喜温, 体倦乏力, 不耐繁劳, 精神萎靡, 情绪低落, 心悸短气汗出, 劳则加剧, 长期低热, 颧赤少寐, 饮食无味, 消化不良, 手心热, 手背、手指凉, 咽干口燥, 渴不欲饮, 或渴喜热饮, 小便清长, 大便溏薄, 小腿转筋, 舌质淡嫩, 苔薄白润, 脉弦细缓等。4 {2 X- K* M5 R0 Z$ N2 F) i& {
6 B3 i6 j) X/ k8 Q) _* @3 K
饴糖甘甜, 补虚健脾, 本属君药, 多售于冬季, 夏秋难得一见。余临床常以糖果店之麦芽糖果, 或调味品店稻穗麦芽糖, 或甘温之白术、甘平之山药代之。若二药合用, 健脾阳, 益脾阴, 亦可收怡糖之效。1 i/ v- X6 y- A0 F% |0 @
, Q+ J$ N) X4 ]6 s# @【类方】2 @- k$ | K' ~( H+ K
1. 桂枝加芍药汤:同可治虚寒腹痛。不同者, 桂枝加芍药汤证表证未解, 气血不和。小建中汤证以虚劳为主, 绝无表证。
4 X% D: r6 _5 Y) I8 [2 K( i2. 理中汤;同为温补中焦, 治虚寒腹痛之方。不同者, 理中汤偏于温中祛寒, 用于止吐止利;小建中汤偏于调和营卫, 用于缓急止痛。
: e8 o( X5 e* P- A3. 桂枝甘草汤:同为治心悸之方。然桂枝甘草汤证之心悸, 为汗出过多, 心阳受损所致;小建中汤证之心悸系脾胃虚弱, 血气不足引起。
# _8 {# Z- M0 f* h2 C
/ x& {3 L* q/ t【小建中汤临床运用】
7 M) @! p: G3 Y1 ~4 I1 {" M( t& p) ?. `. r" F1 w. w1 a+ S/ \
1.此方治痢, 不分赤白新久, 但腹中大痛者神速, 其脉弦急, 或涩浮大, 按之空虚或举按皆无力者。(《证治准绳》)
2 O+ x6 Z* J0 ?* |, ]2.月事将行, 必先腹痛, 脉虚, 此多属血亏, 本方加当归。(《经方实验录》)
9 T7 u4 S# Q: l" B3.不问男女, 或急性、慢性疾患而发之腹痛, 呈贫血虚寒型, 按之则痛减。或手足冷, 心下悸。腹痛, 时喜屈卧、喜温罨、手扪。着寒则易痛, 脉弱, 遗精, 体温不足, 畏风寒, 神经性衰弱体质者。(《古方临床之运用》)
1 ~3 H& H/ |; g& S: ?) }1 z) u4.消化不良, 胃弛缓, 胃下垂, 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慢性肝炎, 眼睑下垂。(《伤寒论方运用法》), L5 o- J' L/ @( b! A) u; H1 v, @) M/ U
5.便秘九年。产后加重, 腹隐痛, 食后神疲, 短气乏力。(《辽宁中医杂志》1988;4:29)( F& H2 o: H4 U9 s$ ~+ m
6.高热不退。兼渴喜热饮而不多饮, 小便清长, 大便溏薄。(《陕西中医》1980;5:35)# H; q3 x* r+ c
7.消渴。症见面色不华, 小便清长, 舌淡, 脉沉无力。(《湖南中医杂志》1991;6:34)
" P. u h( o5 S9 Q/ L8.半身不遂。伴肌肤发凉, 汗出恶风, 舌胖大偏淡, 脉沉迟。(《当代医家论经方》)
2 n6 ~ G7 V3 F1 i2 n7 j9.胃粘膜脱垂。症见饥饿则胃脘痛, 怕冷便溏, 汗出恶风, 脉缓。(《经方传真》)
8 s" U3 J# @, R6 d3 q. [$ L10.合附子理中汤治40余日未便, 20余日未食。其人无所苦, 唯脉结代。(《余听鸿医案》)* @; e" Z1 e: [4 y3 E! H
11.发热无汗, 屡发散, 汗不出, 脉弦迟, 面白露睛。(《谢映庐医案》)$ n/ Z4 L$ D( \- c5 w7 b9 Q G9 T
6 F5 `- a- v/ Y2 \& u名家经验谈:
& n: |* b: v; |0 [5 u5 Y6 [1 I, K
笔者于临床处方中, 用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原方的概率非常多, 凡是脉浮而散(即毛脉)者多用, 服药三剂后多数脉都会沉下来, 并且有力。从上一病例后, 笔者便用心观察, 凡处建中汤类方之患者复诊必问其睡眠情况, 而大多数患者均反映服药后天黑特别想睡觉。于是笔者便想若是如此, 那么很多失眠病人其失眠特点是晚上躺在床上就是不能入睡, 用此方就应管用。笔者便在临床细心体会, 凡是夜晚入睡困难之病人多数脉搏无力, 多浮取或中取有脉, 稍用力即于指下散开, 于是便处黄芪建中汤或小建中汤, 疗效很满意。若患者一直未服用安眠药, 多数三剂后便睡眠大有改善, 即使是很久的失眠亦会很快见效;若已长期服安眠药则疗程较长, 需逐步减去安眠片的用量后才会见效。
# Q2 u0 H2 v5 i* j$ ]0 _ b- s0 g N" s7 J: d9 d
入睡困难之原因在于卫气行于阳而不能入阴, 只要使卫气入于阴便可安心睡觉, 而调和营卫最好之方当属桂枝汤, 其中桂枝辛温, 芍药苦平(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芍药苦平, 且从其性味功能和采收加工方法等分析与现代赤芍相吻合, 而非白芍。)两药相伍, 辛则散, 苦则收, 一散一收则营卫调和。若加大芍药的用量则增加了收之力量, 卫气入于阴之力量便增加, 即能入睡, 同时加黄芪、饴糖之类补中之品使脾气健运, 则独行于外之卫气更有力量入于阴, 卫气能入阴则可入睡, 无需酸枣仁之属来画蛇添足。- [/ G* B+ b+ \
4 r. e* Q. j3 |" b小建中汤之适应症为虚证, 凡实证皆不适应, 故临床常见失眠中有以下证型者不可用:①虽失眠但白天依然很兴奋, 烦躁不安, 便秘, 脉实而有力者用之无效;②入睡尚可而睡后易醒, 醒后不易复睡, 且多伴有肝郁症状, 脉弦者亦不可用。
( ~' _$ u* d! K4 q: E2 ^0 v8 l8 d K- Q4 }- g) A" K0 I- R; w* ~+ n0 ]
其适应症为:入睡困难, 常辗转反侧就是难以入睡, 不烦躁, 多伴随白天没精神, 乏力, 不喜冷食。脉象为辨此证之关键, 其脉浮取或中取有脉, 稍一用力脉便向两侧散开, 脉很软, 且摸到这种脉的病人多数入睡困难, 舌质多淡。且这类病人还有一共同特点:手心偏热, 手心的温度高于手指。
5 h$ e" a! I$ e2 y0 T( H+ P9 \3 A2 _: o& ?& M- u7 {( s5 ^6 J
郝万山:27
% J a' Y) P( g! J. [
- D. q1 R, M7 } n( k饴糖这个东西,有补气养血的作用,有甘缓止痛的作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饴糖不能够随便用其他东西代,用蔗糖代是不行的,用蜂蜜代也是不行的。5 C" a1 e, u; @9 o9 n7 _( Z
. _) B; O7 ]. y. h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补益气血,除了治疗心中悸而烦之外,后面我们讲少阳篇的时候会提到,它特别能够治疗气血不足,腹部肌肉失养的腹中拘急疼痛,治疗虚证的这种疼痛,是有很好的效果的。$ i, a) b3 T5 Z u
9 N/ \* y0 _) Y) w$ L$ B4 P/ w姜宗瑞:43
: B8 x5 W3 b2 b) j& X1 j
6 `: n6 j% q* i5 F经方用途,有对症状的,有对证候的、有针对体质的不同层次。小建中汤就是体质性用药,是改善虚弱体质的名方。这一点从本方治疗虚劳病也可得到佐证。《金匮要略》载本为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虚劳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脏腑功能虚衰,属慢性衰竭疾患,病情复杂,病势缠绵。现代医学中慢性肝炎、肝腹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消化性溃汤、结核病、肿瘤晚期等疾病等见有体质消耗,体力衰竭者,均可以虚劳论治。
' y5 L$ ~0 `/ Y( ~# n G+ M% o% T4 Y
本方中重用芍药,有芍药甘草汤之义。故体质虚弱,经常性腹痛时可用小建中汤缓急止痛,但是本方证不拘于腹痛。小建中汤重用饴糖一升。饴糖为滋补剂,有强壮与缓和作用。“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可看作机体自我消耗,阴液不足所致,“悸”、“梦失精”也只是虚性兴奋,而含有饴糖的小建中汤恰可补其不足,缓解消耗状态,从而达到改善体质的目的。我把小建中汤当作保肝药看待,常以小建中汤治疗肝硬化腹水,证见消瘦、大便干结、脚挛急者,本方对改善肝功能有效。但如有感染及出血则不可用本方。另外,根据“男子黄,小便自利者,当与虚劳小建中汤”的记载,本方也可用于溶血性黄疸。在儿科方面,日本汉方医们也常以本方长期服用来改善虚弱儿体质,我常用本方治疗小儿的慢性腹痛。虽然条文中屡屡提到腹痛,但本方临床运用时则要以辨别虚弱性体质为首务,在这一前提下的腹痛才考虑使用小建中汤。但若能着眼于虚弱状态而用方,则本方改善体质的意义也将远远大于缓解腹痛。小建中汤临床运用十分广泛,但越是运用广泛,就越说明该方子针对的可能是某一种体质。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小建中汤是一张改善体质之方,它的真正意义应当是强壮“病的人” ,而不是治疗“人的病”。
! s5 S1 P7 d& j. r& h, B, O, N3 w
1 m) C I9 ^6 w6 T3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