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8)  鸡蛋( 49)
|
个有不少人喜欢借“上帝”之名去欺骗的群体,真有新的和老的之分吗?既然分不出,又有什么好互相看不上的?; t8 J/ b% [6 s' n3 W: H
: L) B5 Y6 s$ ?# ? 【冰川思想库助理研究员 陶力行】: b7 ?% t( X9 |8 D6 ?6 U; J% I
& l" m7 z1 p x# `/ z 美国华裔(专题)法学教授吴华扬上月中旬在Huffington Post发表了一篇《关于新来者——给美国亚裔活动家的一封信》,在美国华人圈里引起轩然大波。
2 s- [; b0 E: e1 Z8 ]5 y" y ' ~+ u! i2 |5 }* S+ ~ t
这封信讲述了新旧两代移民(专题)是如何在生活以及价值观方面表现出深层次差异的,字里行间内充满着对新一代移民的批判。不过,吴教授表示,他的言论并非要加深两者的分歧,而是指望先来者能够多宽容、多理解后来者,并鼓励新旧两代人能增加沟通和磨合,从而实现互相理解乃至最终团结的目的。0 ~/ |" @ B* }" G
& V3 L* B3 T1 {; o4 @- w E3 O' b, g 虽然吴教授并没有谈及这封信的写作缘由,但是我愿意用最大的善意,根据文章内容做出一番简单揣摩:3 x/ u' U0 B8 w0 c3 }
' J3 e O) O" _/ Q9 l
吴教授有一批老华裔朋友,他们多年来一直从事追求社会平等与正义的活动。现在他们想拉拢或招募一批新一代去美国的年轻华人,并将其团结起来,一起从事追求社会平等及正义的社会活动,因为这个群体越来越大,潜力很大,但结果却是连吃闭门羹。
# `/ @0 i' s' i7 e
, X2 f2 ~6 d- r 在这批老华裔看来,那是因为新来的那拨年轻人都是一批在中国出生优渥但从未长大的人,他们来美国既非出于对美国价值的认同,也非出于个人奋斗的需要;他们因为不知道何为民主,何为普世价值,把公平正义之事、种族歧视这些问题搁置一边;而且,他们还带着过于良好的自我感觉,看不上老华裔。
/ W7 U2 k1 l, R/ V8 G0 g& d* J' X. c' H3 c8 |- S
大概是出于对这些老华裔朋友们的安慰,吴教授写下了这篇公开信,以鼓励他们不要因此失望。
; u; v$ a9 Z; \/ J3 W
' c1 M' C- ^3 c1 ?" } S随后,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的学生阮学勤在金融时报中文网上刊文反驳了吴教授的观点,虽然承认吴教授对于新一代移民的判断还算精准,但同时也暗指吴教授自己是一个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人,他表面坚强,但其实内心还是挺脆弱的,虽然看不上后来者,却一个劲地言称要融合后者。
* ~% H( g9 y# n2 \ \* U" o1 W+ m: Z: w- s* f
同时,阮同学也指出,吴教授在各种场合都会有意无意地强调自己的美国人身份,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想和新移民拉开距离,希望不要因为自己是黄皮肤就被误认为是亚洲移民,因为怕基于肤色而划分出来的“亚洲移民”这一身份会给自己丢脸。
2 W7 F0 [8 Q0 N6 b; ?1 B
& j# D# s+ Z+ b/ w) F" ^* c 新旧两代移民之间,尽是互相看不上。但其实站在远处去看他们,就会发现,其实两者差别并不大,很多人都挺令人讨厌的。如果有谁去美国读书或移民美国,我的首要建议就是:
& e: P& I* U' |/ X% Q, b$ l
. E- t% A* M8 u5 e( {1 o9 C 远离海外华人,远离海外华人社区,除非你自愿上当,或者乐意主动行骗。5 P$ U( }- Y, M) d) m' y- C
/ `# X4 H: z( _/ r 我记得我当初刚去美国的时候,并不知道怎么找房子。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搜qq群找到同去的人或者已经在那里的人,希望能问一下在当地生活的细节。
6 O2 b. a0 r- w$ }! [6 ~+ {/ ^7 @0 }* r& W9 z8 P( p
等进入群之后,好心人自然很多,告诉你这个,告诉你那个。当问起哪里可以住的时候,别人都会推荐一个叫Peter的人,如果再多问一句,对方就会把照片发过来。看着照片之后,果然不错,迅速找到Peter本人,表示出强烈想租的欲望。Peter会假装扭捏一下,表示房子很紧俏,希望我能出一下定金。初来乍到,我相信他人的真诚,看不出其中猫腻,所以自然是立马出了这笔钱。- N# S3 b9 Y: k, s, d0 B% y% Q# X
0 {% s, k0 P7 a3 l8 q/ K
但真到美国之后,就会发现,自己上了当。群里的对话,都是Peter找人做托安排的。照片是真的,但那样的房间只有一间,且是永远住不进的。房子交了定金,如果退租,自然是要不回来的。人生地不熟,一时之间也找不到其它地方,所以只能欣然认栽,在Peter那里极其不舒服地住了一个学期。( d! M3 o7 K& j& u4 z& G6 H5 ^
* E5 x8 g# _ V" A/ ^ Peter就是老一代的移民,大约45岁上下,属于那一类积极参与当地社会活动,积极追求华裔享有社会平等与正义的人士,并且很会蹭热点。
" w* l0 Q# S; Y! W: ?0 [
( K2 q h) |+ L# k6 M2 [ 我记得我刚去美国的那一年,刚好赶上“杀死中国人”事件。在ABC电视台深夜播放的一场录播的脱口秀中,主持吉米·坎摩尔邀几个小孩一起围坐在圆桌上,共同讨论“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第一债主,美国人该怎么办”的问题。有一个小男孩说,“杀死中国人”。
5 V# [ M5 T2 c( g4 a2 I0 b' {4 j0 Z) I, n8 j& f9 d
后来这段电视视频被截取放到网上之后,引起全美华人不满,华人在全美各大城市推进游行,要求ABC道歉。Peter原来为了打造自己的知名度,也想在我所在城市组织起一场游行活动,只不过迫于时间有限,还是放弃了。种族歧视,当然是错的,但问题是,这是一场种族歧视事件吗?
; s; v) Y0 z: U) G* P
/ M I( u1 L- Q8 I0 y( l) ?( { 当小男孩说出“杀死中国人”以后,主持人立马反问:“如果你欠了别人钱,就把别人杀掉,以后谁还会借你钱呢?”只不过主持人的反问在上传至微博等社交媒体的视频中被截掉了。海外的民主自由人士就利用这个被截取的视频,煽动周边华人去反美。煽动的人各种都有,英语不好的人我自然不必去说,但是去蹭热点的人居然还有学法律出生的华裔议员。
# }4 M! E0 P) v" t0 M" ?
5 f: Y0 A5 z0 D. U 这并没有令我感到有什么百思不得其解的,因为投机的人最乐此不疲的就是以“骗”的方式做生意。比如,以“上帝”的名义做生意。
6 t6 T) a3 U, m/ {- _3 a3 @; q$ U0 x# u/ d3 u8 x1 {
新来的移民们为了满足社交需求,首选的就是进入教会网络,尤其是华人的教会网络。华人教会网络和美国人的教会网络不太一样。美国人的教会活动通常发生在教堂,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做弥撒,每周日定期进行,但是华人的教会活动通常发生在家庭,以吃饭的方式进行。去参加华人教会的人各有算盘,有些是为了招揽生意,有些是为了结交姑娘,而有些则是纯粹的去蹭饭。) }- j, H* Z$ [5 E! g: ?; _
9 k9 O2 ^" b* jPeter自己并不信基督,但是他跟外面的人都伪称自己是基督徒,因为Peter知道自称基督徒就能方便进出于这种网络,一旦进入,就能方便做生意。他凭借着教会网络,成功做了不少生意。
& y. t0 s5 U/ e& t" ?+ T% F
; ?0 V9 D+ p8 ] 当然,知道这种方式的人不仅有Peter,还有其他各种新移民旧移民,只不过大家都假装不存在这一套路。老人把破车卖给新人,新人把更破的车卖给更新的人。老人把破房间以较高价格租给新人,而新人把更高价格的破房间租给更新的人。
2 n q" @# f2 M8 r( b" n; l) a7 x9 a! U G9 y0 X
大家都称自己是基督徒,只不过待我稍问两句就会发现,这帮人连本完整的圣经都拿不出手。我不知道上帝知道这一切会怎么想,但是我知道,你听了这事之后肯定不会觉得有什么陌生。( K) n* Q0 y5 q$ a" F2 j
& A. ~ D1 g4 x9 w1 W+ T
我并不想用我的个人经历去贬低海外华人,或者说,华人群体。但我也想不出,一个很多人喜欢借“上帝”之名去欺骗的群体,真有新的和老的之分吗?既然分不出,又有什么好互相看不上的?
5 o* ] }9 _# r8 L& d& D1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