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 f* c9 J+ H: P6 V9 n& a. E
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因爲戒律離不開智慧。若是離開了智慧的攝持,戒學就無法圓滿。所以,持戒要看實際情況,在智慧的攝持下隨機應變。! r" X7 V8 i: E. r- j" f! G' ?5 V
+ z6 T0 H8 M5 z9 m! P# `: V 有了智慧的攝持,持戒並不難。有些人不明白道理,雖然受持了戒律,但是由于沒有智慧的攝持,戒律就變成了死板、僵硬的“戒條”,讓持戒變成了障礙——自己和他人的障礙,生活和工作的障礙。這樣的戒律無法順應年代,順應地區,順應衆生。( h3 Q* V, K. F& E
( b; \9 b7 X: n/ P8 Z3 ?3 Z. H) Y6 k 現在很多人雖然學佛了,受了居士五戒,受了菩薩戒,但是不認真學習戒律,也不知道該如何守持戒律,覺得如果按照戒律的要求去做,就無法生活,無法工作,還會經常犯戒、犯錯。其實,大可沒必要有這樣的顧慮,我們完全可以隨緣,但隨緣不是隨便。有時爲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爲了避免修行的障礙,真正發心爲了衆生,爲了能與他人結上善緣,在不自私自利的情況下,可以允許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6 ~- i$ K- I7 F& K
4 t; X' i" G; s- C
比如有一個公案,說的是大悲商主爲了不讓短矛黑人造下殺害五百位菩薩商人的滔天罪業,以慈悲心殺掉了短矛黑人。大悲商主雖然殺了人,但是卻圓滿了六十劫的資糧。從此公案不難看出,雖然在表面上看是做了一些破戒的行爲,甚至是殺人的惡業,但實際上是一種功德和善業。所以說真正具有智慧,明白了取舍的道理,持戒不難,否則比較難。7 n! d" B4 q. C
. R9 c: q; r5 |" ~6 T& y 比如受了居士五戒以後不能飲酒。然而有些人因爲工作需要必須應酬,這個時候就犯難了,不知道該怎樣做才如法,不喝不行,喝了又犯戒。其實,持戒是有方法的。若是有智慧,持戒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麽難,行持起來也不會不方便。
7 l! ], b5 Q. H0 p9 Q* t! O
, x( L9 W9 H/ S" p H/ N) ~$ K 禅宗六祖惠能講:戒是淨。雖然受持了戒律,而且認爲自己是很認真、很精進、很嚴格地守持,但是自己的相續並沒有變清淨,這樣的持戒就不如法。不過,相續變清淨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逐漸達到清淨,需要有一個過程。有些人受戒以後,雖然有時候也起煩惱和雜念,甚至還會犯某些錯誤,但是和以前相比已經好很多了,相續越來越清淨了,這樣就可以說是有了戒學的功德。若是相續一點都沒變清淨,甚至變得更不清淨,更不自在了,就沒有得到戒學的功德。
+ g7 B- Q( G" K, R( }7 m
/ C! J, v) m5 a. L 戒是淨,淨是根,要明白這其中的道理,這是很重要的。
; S. z: Y5 ?) F(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