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2 )   鸡蛋(0 ) | 
 
| . W9 \# w+ g( m# z 有這樣一個公案:兩個小孩子正在玩堆土堆沙子的遊戲,佛走了過來,他們看到佛非常莊嚴,對佛生起了信心,要供養佛。但是他們沒有別的只有土,于是就把土拿來供養佛,佛接受了他們的供養。但土不能食用,阿難問佛陀:這些土怎麽辦?佛說這是他們的供養,不能扔,拿回去和成泥,抹到佛住舍的裂縫處。
 0 N8 Z9 I7 a$ E1 a" T7 c- ^ , q0 p: L7 r' P+ W  P
 可見,使用信財、亡財是非常嚴格的,不能隨便。現在很多人非常隨便,這是一種過錯。
 ! t. w! l/ Z1 e6 q9 G" {! R' w0 Z
 6 Y; |/ E; X* k& K& K& q       尤其作爲出家人,所享用的是信財和亡財,都是十方供養。以前佛在世的時候,對衆弟子有這樣的要求:衣服舊了、壞了也不能扔,實在沒有可用之處,可以磨成粉,混在泥土裏,抹在僧衆大殿有裂縫的地方,不能浪費。
 . Q' g9 `& s7 D8 x, E9 f1 N, c) j
 , Z+ D, ?; [" H1 R' r       有些人不會管理自己的財産和受用,到處用、誰都用。這是不是真正放下了對財産、受用的執著?是不是真正從心裏都能施舍給別人,誰都可以用了?不是,是自己不會管理。
 . g, R1 M# ~2 M : Q( J0 t- Q. {# t1 j) l% C' H2 j6 b
 從世間的角度來講,應該管理好自己的財産和受用。從佛法的角度來講,無論是做供養還是做布施,都要看対境和時機。當對境出現、時機到了才可以做,不是隨便遇到誰都可以做供養和布施的。無論做什麽都要把握適度,若失去這個度,都是過錯。
 % ~; O2 j" K2 X1 K 6 Z, J+ O, m7 s  Q
 從世間角度來講,要好好管理自己的財産。做布施和供養時,也要以智慧觀察和取舍,不能隨便,否則也是一種過錯。做供養時,首先要觀察對方,是否是殊勝的對境,是不是真正的出家人或成就者?若是供養他了,對自他有利還是有害?觀察之後再供養。7 c+ H5 g4 ?0 f5 k
 . y) h9 f8 Q( f3 E) o9 `  U' ^0 |" K
 做布施也是如此。有一些居士心很虔誠,今天做供養,明天做布施,但是過後知道了一些消息,知道了一些事情,就開始煩惱,甚至生起了邪見,其實沒有必要。不是對誰都可以做布施,要觀察這個對境是否殊勝,是否是真正布施的對境?若是對他做布施,對自他有利還是有害?這些都是要觀察的。觀察之後再去做供養或布施,才是如法的,自己也不會後悔。
 : Y' d2 q; f5 g 3 u+ A- w$ M1 G+ J
 無論做什麽事,如果都能這樣很謹慎、很小心地去做,就不會生起後悔心。否則,如果很輕率、很盲目地做,有一天一定會後悔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