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67|回复: 7

季羡林:影响我一生的四句话

[复制链接]
鲜花(792) 鸡蛋(0)
发表于 2014-1-19 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季羡林:影响我一生的四句话——分别是陈寅恪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精神”;胡适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梁漱溟所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马寅初所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明而死,不默而生。”
季羡林.jpg
鲜花(63) 鸡蛋(2)
发表于 2014-1-19 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影响季羡林四位大师,只有胡适去台湾,其余三人在大陆均受到严重迫害。
' P+ m& j1 r* D2 K4 R- _7 E/ V$ Q49年力劝胡适留在大陆的吴晗,文革中被迫害至死,没去台湾的胡适小儿子同样命运。
鲜花(1624) 鸡蛋(0)
发表于 2014-1-19 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师对朋友的诠释
. t& s* ^% z8 R% U9 k& T' Q$ q
: X2 {7 J# W. v! x  T& W8 F& b季羡林:我因此悟到: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相对茫然。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往往有人相交数十年,甚至天天对坐办公,但是感情总是如油投水,绝不会融洽。天天“今天天气,哈,哈,哈!”天天像英国人所说的那样,像一对豪猪,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天天在演“三岔口”,到了成不了真正的朋友。
1 H8 ?/ Z+ u' t7 n  b5 ?7 r反观我同国璋兄(许国璋)的关系,情况却完全不同。我们并不在一个学校工作,见面的次数相对说来并不是太多。我们好像真是一见如故,一见倾心,没有费多少周折。我们也都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我们终于成了朋友,成了知己的朋友。
鲜花(1624) 鸡蛋(0)
发表于 2014-1-19 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本帖最后由 北上太子 于 2014-1-19 06:16 编辑
: D* _2 D& ^1 g: y  \2 M8 ?) R2 Z* v8 U
德国的情缘
3 K$ i: V/ q9 p6 C% Q, A: I; S) p. A" X$ T' d4 z
在德国哥廷根的日子里,季羡林饱受轰炸、饥饿、乡愁的煎熬,有家不能归,有苦不能诉,一切的不幸与委曲,只能默默地往肚子里咽。但是,诚如《红楼梦》中所云:“大不幸中却有大幸。”季羡林在哥廷根的艰难岁月里,有一件事情曾给他带来过前所未有的幸福与快乐,这便是他与一位德国姑娘之间的一段爱情经历。8 g  U. q) F' }6 `
在季羡林住的同一条街上,有一家叫迈耶的德国人家。迈耶为人憨厚朴实,迈耶太太却生性活泼,能说会道,热情好客。他们夫妇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小姐叫伊姆加德,身材苗条,皮肤白皙,金发碧眼,活泼可爱,年龄比季羡林小一些,当时尚未嫁人,待字闺中。
* `3 E# L& y$ i迈耶家也像其他德国人一样,把多余的房间租给中国留学生住。恰好,季羡林的好友田德望便是迈耶家的房客。季羡林常去田德望住处拜访,一来二去,便同迈耶一家人熟悉了。季羡林当时不过三十上下,年轻英俊,待人谦和有礼,正在读博士学位,又说得一口流利的德语。迈耶一家人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6 Z* A" ^0 _3 U5 @: x
                cb8065380cd79123f48ba37ead345982b3b7d0a20cf4a86c.jpg / t7 N: N1 M; s* }* r! K
季羡林当时正在写博士论文。他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
$ r5 {, g0 q4 A3 h: r/ _7 Z9 z$ ^季老在《留德十年》谈到的德国恋人伊姆加德$ B9 ~& Y) F$ G! H6 _4 q
季老在《留德十年》谈到的德国恋人伊姆加德
, j; |2 p: g+ D( m4 M8 j- U+ _打成清稿。可是季羡林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适逢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自己又有打字机,而且她很愿意帮助季羡林打字。这样一来,季羡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晚上到她家去。$ n7 U. R7 G) ?5 E( v* I% M
季羡林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在德国呆了四五年,其间,他又写了几篇很长的论文,都是请伊姆加德小姐打的字。所以,直至1945年季羡林离开德国前,还经常去她家打字。4 e' d& R4 N  N% p) }+ K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除了打字季羡林去迈耶家外,后来,迈耶家凡有喜庆日子,招待客人吃点心、吃茶什么的,迈耶太太必定邀请季羡林参加。特别是在伊姆加德生日那一天,季羡林是必不可少的客人。每逢季羡林到迈耶家,伊姆加德总是打扮得漂漂亮亮,满面笑容,格外热情。迈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时,总让季羡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边。一对异国青年同时坠入了爱河。+ Q+ T$ M- }! h! C* T
但是,每当季羡林回到寓所,内心便充满矛盾与痛苦,因为他是一个有妻子、有儿女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幸福与痛苦,欢乐与自责的矛盾心理,一直折磨着他。最后,他终于决定,为了不伤害或少伤害别人,还是自己来咽下这个苦果。# I% f3 p0 n9 H" }, [" L
季羡林当年离开哥廷根后,伊姆加德就一直在等待他回来,虽然再也没有得到季羡林的消息,但她依然执意地等待并终身未婚。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为了季羡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
* Z  @4 R( s: p+ L' ?季羡林90岁生日那天收到了伊姆加德从哥廷根寄来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满头银发,端庄恬静地微笑着的老人,给季羡林一直牵挂也愧疚的心,带来了温暖的慰藉。
鲜花(1624) 鸡蛋(0)
发表于 2014-1-19 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的另一个思考是“和谐说”。他对“和谐”的思考有一个似乎未被注意的背景,那就是国学泰斗钱穆先生在台湾去世前,提出中国文化最具价值,并且最能够贡献于世界的是“天人合一”观。他经常说:“我很喜欢陶渊明的四句诗,实际上这也是我人生的座右铭,即:‘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觉得这首诗中就充分展现了顺其自然的思想。我觉得‘顺其自然’最有道理,不能去征服自然,自然不能征服,只能天人合一。要跟自然讲交情,讲平等,讲互相尊重,不要讲征服,谁征服谁,都是不对的。”- b3 h7 _; Q$ d, C0 Z+ p& D* r
他在晚年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他的答案是:“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谐这一伟大的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送给世界的一个伟大的礼物,希望全世界能够接受我们这个‘和谐’的概念,那么,我们这个地球村就可以安静许多。从中国文化的传统来说,我们是不讲弱肉强食的。张载在《西铭》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物,包括植物都是我的伙伴。这就是中国的思想。‘和谐’这个概念,有助于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爱护。”
) I" p, C/ x+ j' _! H7 }0 }不过,我发现很多人忽略了极其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所倡导的“和谐”是有三个层面的: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内心和谐。当下很多人的“和谐”观还仅仅局限在前两个层面,罕见有人关注到“和谐”的真正基础“人内心和谐”。而正是这个“人内心和谐”,又使得他回到了思考这个问题的起点。他作为世纪老人,也坦言自己也是一个“世故老人”,深知“人内心和谐”的艰难不易。有一次他和友人谈到这个问题,慈眉善目的他瞬间变得严肃起来,略带忧虑地讲道:“和谐是一种文化。我要讲的是天人合一,人人合一,个人合一,三个层次,缺一不可。而个人合一很重要,讲的是个人修养。读小学的时候,我就上过一门课,叫‘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他一贯赞成,在晚年更是特别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他心目中,这是“和谐”的起点和必由途径
鲜花(1624) 鸡蛋(0)
发表于 2014-1-19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上太子 于 2014-1-19 06:29 编辑
' C, l; U) `  u" {& l! w) h
/ b1 c  R$ D8 T3 d* B( f
; y" a+ e# e- |5 y/ S
7 Q/ \4 L4 U( R3 |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1 a/ c' [' ?; c9 `( W" g
* `5 w8 ^# z% B( w% ?( n
季羡林,[1]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散文家、翻译家、文学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9国语言,即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
7 {6 ?. y+ k. L' B* k& S1930年,19岁的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
2 y$ ]% \/ y' {: O1930年,19岁的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1 v# ]- m# ]5 ~9 z, T
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著名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鲜花(79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北上太子 发表于 2014-1-19 06:10 3 V+ u# P1 S3 G! v
德国的情缘
- F; T. m; s; U: q$ q4 u
& c. N0 s+ J# r在德国哥廷根的日子里,季羡林饱受轰炸、饥饿、乡愁的煎熬,有家不能归,有苦不能诉,一切的 ...
3 E, P$ u  {) a, |+ ]
大型搬家
鲜花(844) 鸡蛋(29)
发表于 2014-1-19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离开了环境,就失去了生长的养分。曼德拉虽然在监狱中度过半生,但他根系其政治生长的土壤。在ESL时有位南非的同学,说曼德拉虽然在狱中,但部落的是非,都得派人到监狱来请他作主。所以名言上曼德拉是坐牢,但他并没有失去对部落的控制权。如果他离开南非,就失去了其政治生命的土壤。5 i% n- B# @! [+ D

% P- F! F) K2 D) n' c9 [8 M9 ~事实上,胡适去了台湾,除了人身没有受到什么冲击外,学术上就江郎才尽了。
1 y8 ?" ~5 B7 P0 d# w1 a季羡林不管受到什么冲击,但学术青春常在。' x3 T3 _/ R- A$ k, N7 J- o
* a+ f7 ~0 g0 c1 T% ]( X( Q: M
得与失,在于你怎样看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1-14 15:55 , Processed in 0.10387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