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 S* N( R% x o
图1 王维(传)《江干雪意图》(局部) 5 ?3 c. T. z& Z
% F3 y, C; D# K
图2 戴进《雪景山水图》
& n# n0 R+ d6 i. l* z' e
! B' _1 v4 I1 [" [0 H$ F' H8 {! b# B/ t8 C0 k1 G
图3 钟钦礼《雪溪放艇图》 浙江 贾关法" \7 m8 O, {' i7 t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雪景山水是最受人喜爱和最有影响的题材之一。2005年6月,在上海崇源举办的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明代画家文徵明的《溪山积雪图并草书咏雪诗合卷》以737万元成交。同年12月,这件作品又在北京翰海秋拍亮相,最终以1188万元落槌。仅仅数月,其“身价”提高400多万元,创出了文氏书画的历史新高。无独有偶,在北京匡时[微博]2009年秋拍中,现代画家张大千的泼彩泼墨巨作《瑞士雪山》,以5264万元成交,一举刷新了其本人作品的全球拍卖纪录。由此可以看出,雪景山水因其题材独特、文化内涵丰厚、存世相对较少而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
( V9 V1 R+ J) U 据文献记载,水墨雪景山水为唐代王维首创。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年),字摩诘,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不仅诗画双绝,而且精通音律和佛学。王维16岁少年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的山水画成就很高,尤其是雪景山水更令人瞩目。* s% K7 d: [" O* ]
据《宣和画谱》《图画见闻志》《清河书画舫》《画眼》等著录记载,王维曾有《辋川雪图》《雪溪图》《江山霁雪图》《雪冈渡关图》《雪景饯别图》等20余幅雪景山水流传,将雪景山水的千变万化和神奇美妙表现得淋漓尽致,并赋予其不同的人文意蕴。研究表明,王维的雪景山水没有留下真迹,而流传于世的历代摹本或托名之作,多出于古代画家崇拜王维雪景山水的至深至诚之情。5 Y2 Q7 ^8 E5 e9 A/ w+ D1 g
尽管如此,古代佚名高手笔下的“王维”雪景山水,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藏和研究价值。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江干雪意图》(图1),款署“王维作”。此卷以淡墨渲染法写雪坡沙渚、山石树木,村旁疏竹围绕,水边芦苇丛生,天际群雁飞翔。用笔劲细秀雅,极富简淡平远之趣,与传为王维所著《山水论》中“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的叙述相符合。明代大画家沈周题跋云:“笔疏墨淡精神在,收阅千年若完璧。宛然一段小江南,三远全备能事毕。维名依稀半未漶,老眼再摩初识得。所存亦是天假借,名手当时重唐室。”沈周推崇的“三远”,即幽远、迷远、阔远,正是江南雪景山水的特色,也是南宋小景山水画典型的处理方式。据此可知,《江干雪意图》当是南宋画家的托名之作,但其构图、笔墨、意境,与历代文献所记载的王维雪景山水颇为相似。
& O: X5 R$ M. ?; t 那么,王维为何对雪景山水情有独钟?首先,雪景山水是大自然的精彩杰作,没有任何人工雕饰的痕迹,千姿百态,随物赋形,令人心旷神怡,遐思联翩;其次,雪景山水恬淡宁静、悠远空灵,与王维的艺术追求和禅境意念“不谋而合”,情景交融;再者,雪景山水皓洁无瑕、一尘不染,与王维超凡脱俗的高洁志趣,形成了美妙而和谐的“共鸣”。
) \! b" F9 D e9 T 王维的雪景山水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从五代、宋元到明清,历代许多画家对雪景山水都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孜孜以求,勇于创新。或深得王摩诘之遗意,气韵简淡,意境悠远;或自出机杼,独具风神,令人耳目一新;或由小景山水的闲情逸致,发展成巨幅形式的雄阔之美;或以雪景烘托社会生活之一角,寓意多姿多彩的人文精神等等。应当指出,明代作为一个画风迭变、画派丛起的时代,雪景山水不仅成为时代风尚,而且取得了承前启后的巨大成就,从宫廷画院到浙派、吴门画派及其他画派,特色纷呈,各臻其妙,在中国绘画史上挥写出风光无限的绚丽景观。笔者从中选出若干佳构,略作品赏,以飨读者。
: ]9 W& B. S6 e3 H- @9 X; T% C7 a 戴进《雪景山水图》(图2)
, W: r# ~$ B) J3 |6 ^8 g 立轴,绢本设色,纵144.2厘米,横78.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r- v+ Z( f& O' ^& Z$ R5 N 戴进(1388-1462年),字文进,号静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初年与其父为宫廷画师,“其山水源出郭熙、李唐、马远、夏圭,而妙处多自发之”,笔墨功力深厚,技巧纵横,画风健拔,一变南宋浑厚沉郁的风格,风靡于一时,被称为浙派始祖。所作雪景山水有《江村霁雪图》等。
! L$ h' i* g7 _% r9 M 此图主景层峦叠嶂,白雪皑皑,如朵朵“磨菇云”腾空而起,奇形怪状,变化无穷。近景处,高松挺立,清泉奔流,一队人马顶风冒雪行走于溪桥,而另一队已抵达城门。画幅左边以实景为主,笔墨浓重,凸现雄健豪放和遒劲苍润的主体格调;右边多写虚景,一抹淡山横亘于水天之间。整个画面形成奇峭与旷远的强烈对比,而时隐时现的琼楼玉宇,又给人以无限幽趣。" }1 }" W2 I, b0 ~7 h
作品布局巧妙,取势雄奇,笔墨放纵,线形多变,兼融“马一角”和“夏半边”笔意,又自具苍劲雄浑之貌,堪称明代雪景山水的一座奇峰。
- l" Q2 F: S! S a7 t 钟钦礼《雪溪放艇图》(图3)
3 v" M/ e# W- l9 J 立轴,绢本墨笔,纵169.3厘米,横10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E4 I# U2 h3 A/ H- |- v
钟钦礼,号会稽山人,生卒年不详,浙江上虞人。于成化年间为明宪宗赏遇,召入画院,成为内廷绘画高手。至弘治间,又被称为“天下老神仙”,是浙派后期名家之一。《明画录》称其山水画“峰峦惨澹,烟云灭没,时有沉酣之致”。 C; Z3 A8 ~) Z
此图为巨幅雪景山水。写江南水乡雪笼群山之景,山中古刹隐约可见。近景处画一轻舟,舱内一文人依篷而坐,舟尾艄公撑篙欲返。中景左侧茅屋数间,林木掩映,临水而建,乃高士隐居之所。从整个图意来看,此作所画应是“雪夜访戴”的故事。据《世说新语》载,“王子猷(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即东晋大画家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 y; S7 q8 o8 t/ Y4 E( V& k2 Q$ g 全画构图严谨,用笔奔放,景物有纵深的空间感和明暗的立体感。作者自题:“会稽山人钟钦礼书于一尘不染处”,借雪景山水表现文苑佳话,崇尚放浪山野、潇洒自赏的魏晋风度。
+ ?0 o5 B8 k$ c$ x% I0 e$ G( p3 _ 唐寅《函关积雪图》(图4)
4 b1 ~' G' ~7 M: L. W 立轴,绢本设色,纵69.9厘米,横37.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o6 F3 ]( r# x5 B# ], Y7 n4 c
& l7 A! N0 I4 D/ {
图4 唐寅《函关雪霁图》8 a/ @" [" v4 N; H# K& s H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同为“吴门四家”。其传世雪景山水有《雪霁看梅图》《雪山行旅图》《雪山会琴图》等。( K% N" [ o8 {& J9 m5 }
此为唐寅记游之作。画面由远而近,依次为:雄峰笔立,银妆素裹;楼阁房舍,皑皑积雪;溪流乱石,车马跋涉。画家自题:“函关雪霁旅人稠,轻载驴骡重载牛。科斗店前山积铁,??蟆陵下酒倾油。”
7 g& z3 I$ K; |3 O 作品气势雄伟,布局奇妙,笔法多变,设色古雅,可远追宋人意境。山石皴法以长披麻皴与斧劈皴兼用,并以墨色烘托,明净淡雅,凹凸有致,极富文人画的秀逸之气。
1 U, H8 f) S# O' I6 _% E5 z9 d 文徵明《关山积雪图》(局部)(图5)
. n+ t# l: e( J, s6 }! y 长卷,纸本设色,纵21.5厘米,横41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 J5 ~4 G) O% w6 Y
% \5 Z0 J8 T% K5 k3 D# R
% w7 L, @, D2 F# P# q' r" {4 V7 h
图5 文徵明《关山积雪图》(局部)4 d% X; R+ I8 u( x1 y2 k9 U
文徵明(1470-1559年),号衡山居士,是明代中期一位诗、文、书、画名重一时的全才。继沈周之后,执掌吴门画派大旗,将文人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文徵明常以雪景山水为题材作画。据统计,现藏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或美术馆的文氏雪景山水,便有数十幅(卷)之多。* ]4 i* p$ a& e! q
此卷绘赠忘年交王宠,时作时辍,五年始成。作者以大视野写雪山亘连,千峰失翠,山道隐现,偶有朱衣者骑驴行旅,以及村舍寒林、雪竹奇松,雪江凝冻,数骑涉冰诸况。用笔精劲,烘染得宜,布局妥贴,跋书端雅,是其盛年悉力之作。正如唐寅所评:“徵明先生关山积雪图全法二李,兼有王维、赵千里蹊径。观其殿宇树石、村落旅况,无不曲尽精妙,可以追纵古人。千山寒色,宛然在目,殊非高手不能……此卷丰致清逸,令人畏敬。信胜国(前朝)诸贤不能居其右矣。”7 a. @/ i0 w2 [+ {0 k
卷尾作者自识云:“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者,盖欲假此以寄其孤高拔俗之意耳……”此图便是画家这种超越情怀的生动写照。
4 {) C9 [3 S+ c P 仇英《剑阁图》(局部)(图6)# e0 E8 s, Q1 [8 Y. e
立轴,绢本设色,纵295.4厘米,横101.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5 d0 J1 u6 f5 [% m/ ^3 V$ g$ }; y* ]6 j b* o7 i( e
, n# h2 F! G# e6 R: a
" x; \& o- m" H3 G E8 j
图6 仇英《剑阁图》(局部)
) ?2 M, R% l! y {0 _; I% d$ c% d 仇英(约1482-1559年),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属江苏)人,后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明代画坛的一位异才。最初以油漆、建筑彩绘为生,后转学绘画,是中国画史上极少数从社会底层艰难奋斗、出人头地的画家之一。他对中国古代绘画杰作的体悟和临摹本领,令人叹为观止。
2 n+ w+ [0 h; W3 {" K4 r2 v 剑阁是蜀道的一处天险,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此图写剑门栈道的奇丽雪景和独异风情。远处雪峰直入云天,近处悬崖惊心动魄。在残雪覆盖的崎岖栈道上,行人、犬马上上下下,若隐若现,或骑马慢行,或回首顾盼,或搓手呵冻,形神逼真,撼人心魄。
1 H; r; l, j% ]; t1 J; T6 Z 全图气势雄奇,布局精妙,匠心独运,耐人寻味。用笔工细,赋色亮丽,精巧雅致与雄浑深邃兼而美之。山石背阴处,以略作皴擦烘托雪景,给人以寒气逼人之感。仇英的这一青绿山水代表作,跳出了北派雪景山水以险峻浑厚取胜的画风,将俊秀山势与从容行旅融为一体,展现了雪景山水的创新之美。. C1 k0 L5 O+ D( Z, ^/ j) S
谢时臣《山阴归棹图》(图7)1 e: _! u6 v; z- S8 K9 j3 Y! M
立轴,纸本设色,纵86.9厘米,横105.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x% v- w7 J8 f
/ T# e# `! a- D
, d1 e ~% A: l e图7 谢时臣《山阴归棹图》! n B t3 b2 E2 y" N
谢时臣(1487-1567后),字思忠,号樗仙,江苏苏州人。其阅历丰富,遍游名山大川。山水画师法吴镇、沈周,兼有浙派的浓郁豪放和吴派的淡雅秀润之风,又得江山之助,长卷巨幛,纵横自如,艺术成就在当时独树一帜。谢时臣对雪景山水感情至深,其传世作品有《武当雪霁图》《太行晴雪图》《雪山寒溪图》等二十余件。# v& c P5 R* k/ H* d2 {$ v
此图写平远山峦,远近映带,雪江两岸,玉树琼枝,远近村落,万籁俱寂,一叶孤舟,行驶江上。只见艄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奋力摇橹;一高士端坐船内,目视前方,仿佛正陶醉于故乡的山川雪景之美,生动地表现了古代文人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人格魅力。$ x" @' f* n( W6 p5 Q
全图构思巧妙,平中见奇。线条流畅,富于变化。山石勾皴给人以白雪覆盖的温润、柔软之感。林木前后穿插,远近各异,生趣盎然。一叶雪舟,乃全图画眼,是画家情感的化身,也是最美的境界。(责编:李禹默). n6 \# @+ L: O0 o) q: B0 s2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