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冯元贞
' c( n; v0 v, u! I$ V! A8 H8 t8 x; d- q. h! s$ x# F
士嘉堡的华裔老人冯元贞给51周报编辑部写来一封信,细述老两口及周围的老人移民后与子女同住的不愉快经历,字里行间尽见辛酸。
: e6 p4 h1 t) Y' |9 n
- m1 j O4 t- o$ Z i2 o加国 无忧 51.CA
! d5 @6 [" H; j3 x" q1 R
; l8 V. @$ {9 c6 s* K- z6 y) j——————————————. i# m% S- V) F, Q4 T
; p4 Y8 u# D! Y7 ^
论语中有这样一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当今老人,多能自食其力,所谓「养」,多指精神慰迹。然而当今有人不但这点都做不到,反而对老人索其钱财、劳其筋骨、伤其精神。使一部分随子女移民长住的老人,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与遵重,过着没有尊严的辛酸日子。
8 f, x* W, T" B1 i# s) V. {3 ^$ h1 j* r. u' t! g
我和老伴在国内退休多年,儿子和媳妇移民加拿大后生了孙子,经常写信催我们快点到加拿大帮忙带孙子。老实说,我们在国内生活的不错,也担心相见好同住难,真的跟儿子媳妇一起住恐怕会闹矛盾。但是对儿子和孙子的思念胜过一切,终于带着多年的积蓄来到加拿大。刚开始的时候一家人相处还算融洽,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媳对我们老两口的态度越来越恶劣,经常颐指气使,命令我们干这干那,说话一点也不客气。我们想搞好关系,主动挑起话题,儿媳经常是爱理不理,还讽刺我们什么都不懂,儿子在家里完全没有地位,什么都是老婆说了算。儿子在国内时,事业发展本来颇为顺利,来加拿大后却一直没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反而是媳妇找到一份主流公司的工作,在家里的地位更加超然,张口闭口「你们什么都不懂」、「不知以前怎么养大的儿子」,我们给孙子做点有营养的饭菜,她也不让孙子吃,说我们根本不懂营养学。 ' o7 T! H2 ^ r( b9 ~7 X) B; F
( @9 A; b1 Y6 f6 [加国无忧$ J0 G7 i! J# j+ p: w5 ]
) l9 q% @# z: Y# ] E6 {现在我们家里气氛极差,经常死气沉沉,完全享受不到天伦之乐,与我们来加拿大的初衷背道而驰,如果不是舍不得孙子,我们早就回国了。
6 ]" ~3 l, P3 \. ?1 ], c" m( g; d) v, z1 \$ E, Z. F
我们住在士嘉堡靠近太古广场的一个华裔聚居的居民区,每天都可以看到不少华裔老人带着孙子在附近公园玩耍。儿童们玩的时候老人们就在一起聊天,一聊之下才发现,原来并不是只有我们一家出现这种对老人不尊敬的情况,许多随儿子来加的老人,都有相同经历,过着辛酸的生活。多数遭受的是冷暴力、挑剔和责难: 7 \3 Y4 t L0 A) @ `
$ J9 j4 I* Z9 a( b- L( w4 ?' p# C# e( z c
一个湖北母亲一次帮儿子打扫了房间后,儿子怒斥她:「谁让你上楼的,白天没事你就在楼下干活。」这位母亲天天在楼下的地板上睡觉,儿子搂着媳妇的肩膀对母亲说:「我和你不是一家了,我和媳妇才是一家,你在这里吃的每一口饭,都有她半口。」有时回家看饭不可口,儿子转身领太太出去吃,留母亲在家流泪。
/ M0 l. H0 y* `0 \& x9 n( G0 Q" R D! J8 X1 L
一对上海夫妇,儿媳妇生孩子时移民来加伺候,现在孩子上幼儿园了,儿媳对她们说:「你们在不在这里我们都一样。」经常指责、挑剔,嫌卫生做的不好要求重做。一次儿媳放花盆,婆婆说放这里吧,儿媳说:「我说了算还是你说了算?」老人说:「我们已移民了,等加拿大的老人金和老人屋申请批准下来,我们就好了。」中国母亲要加拿大政府解救,悲哀。
- h# {: u) N- c' k8 r# n $ O) ^5 H' H8 Q) u( Y l( l
( ~' @ I, g1 j
一位农民老人,含辛如苦把儿子培养成博士,儿子来加拿大并结婚,让父母来加拿大团聚,因父亲在外面捡了点东西,立马买了票让老人回国。
2 d+ A+ a6 S5 }9 j. u$ d" u, H4 h& [, y
北京一对父母来加拿大看儿子,本想住半年,但婆婆与儿媳打的不能共处一室。儿媳不上班,白天老人不愿在家呆着,一月的大冷天气在外面流达着,等儿子下班再回家,最终只住了二个月就回家了。 - {% C, }) c O' F8 u4 d, E7 T- Z1 v+ M
一位单身母亲,倾中国所有,跟儿子移民加拿大。五、六年的生活总结了一句话:「我不如一条狗。」一次去购物,儿媳要给孙子买两个个玩具,老人说别买了,家里有很多了,儿媳怒斥:「花您的钱吗,一边等着去。」
( z9 x) M* T# ?# h) L
) J {+ p" }% h! d+ _: T# v q( X/ Q S5 E) g/ R- z& O' g8 k) {
3 ?. z1 U1 O" f
这些老人之所以愿意这样委屈的生活,多数情况是儿子经济条件不太好,还需要她们看孩子、做饭,她们也愿意在有生之年多为儿子出点力。许多儿媳即使不把公婆当亲人,从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角度,也应给以起码的尊重,让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孝道是道德的底线,破了底线的人,也难成大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