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爱平
( g# a" L5 c% o: D" n3 y前些天和在国内的外甥女网上聊天,说起她们大学的“品德修养”课上,一半学生都不来,来的一半也是读课外书的打盹的聊天的五花八门……联想起我自己大学时代“品德修养”的情形,不禁感叹:这么多年了,这“品德修养”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现象似乎一点儿也没有改善啊。
~: y. m7 N: J3 E3 u3 T8 H
' O5 I9 c" N, |" P外国教育的精明之处就在于:像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课根本就没有。纵观加拿大中小学课堂,都没有“品德教育”这门课,最接近的一门,在教会学校有“宗教”,而公立学校呢,大概只有通过班规和校规这样的东西来实现了。其实就算教会学校,宗教课大多只是讲一些圣经的人物、故事、及其相关的教义,为了浅化教义,更多的时候宗教课堂上学生们都在画画、做手工、或者听故事,没有枯燥的说教来强化“品德修养”。: b' b, g6 m8 T; ^
6 k" t! p" Q& }: S% i3 K
加拿大教育系统似乎很明白:品德教育不应该是一堂抽象的课,而是应该落实到每个人每一天的具体行动当中去:用校规和班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举止,以达到其最终培养“有责任心的优良公民”的教育目的。校规从大处着眼,往往不如班规更具体、更出效果,纵观我去过的本地的十多所中小学校,因各个班级的班规由各个“班主任”老师自己拟定,所以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大同小异,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条是共通的:
( c6 f" u' R4 S* \# t! }9 U% Y7 @) ~! l, h- a! d2 y8 X. W% c a" q
其一:按次序来(take turns)9 i& V. l; J( N. I
5 b) Q$ ?% L8 o# S# \+ |按次序做事情尤其在小学课堂是一件很重要的品行要求:老师讲话时学生不可以开口;学生发言要举手,一个一个来,不可以乱喊;上厕所要第一个回来以后第二个才可以去;上图书馆上体育馆都要求排成一行,不可以前拥后挤你推我搡……我发现凡是纪律好的班级都是将这一条放在了班规头一条。也可以想见这个班级毕业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一定也是那些认真排队不乱抢不乱挤、礼貌忍让的良好公民。
' _ g9 u0 l$ B; t& x. X6 \: |3 W& S, r! L! h
与此相比,我发现我们中国的小学教育里就缺少了对这一条的重视。我的小学时代,虽然“五讲四美三热爱”里也有“讲秩序”这一条,但是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如果“讲秩序”不与具体的行为联系起来,“秩序”一词大概也就只是个口头禅了。这种“有文无实”的结果呢,就是每个人将“无秩序”的习惯带到了社会上去:公车商店餐馆地铁公园……任何一个公共场所都有你推我搡迫不及待的人群。中国人口是多了点儿,也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必要提倡实际有效的“秩序”教育。据说现在中国大城市的排队现象有所改善,赖于市民们的素质的普遍提高;而其他的城市呢,如果都要等到“仓廪实” 而市民们才“知礼节”的话,则是不是有些太迟了?
/ p9 }- c3 B# B! k; ?
9 ?8 V5 h8 p5 |: U- O其二:尊敬(respect)8 l6 } d& c' x& [' d
4 m9 c7 S N7 H4 o5 W' `% R
尊敬,是几乎每个班级都有的一个共同规范,虽然各个班级对于尊敬的解释会略有不同。有些班级将它诠释成“专心聆听别人的意见”,有些解释成“爱惜别人的和公共的物品”或者“考虑别人的感受”等等。有一个班级堂而皇之地写着尊敬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此句的出处不知为何被忽略掉了,但看着我们孔圣人的古训今天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而且是被用来教育下一代,我的因不“注明出处”的不快的狭隘的民族意识也都开释了去。
7 b8 W& [% S/ K9 o6 I @ a: z8 G- a- n! b
但这句话,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常常将孔圣人的这句话曲解得不成样子。外国的学生,因为所受的“自我”教育太多,让他们真正明白“对待别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还是很有难度的。我就经常遇到一些只顾自己高兴、对别人的感受和权利完全不管不顾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我想孔夫子的这句话对他们而言大概永远都像天书一样。: |% P) s* m' R' }4 [
) i# D. A0 d+ y. L) A6 C% q但是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循序渐进、在于熏陶和感化,也许终于有一天,我们孔圣人的教育菁华,在加拿大“尊敬”班规的坚持下,最终会结出丰盛的果实来。
- G2 H6 w8 x" _. L0 j; x+ R
. T0 L- W& Z8 s! a7 b3 C5 a4 L9 S其三:不得打击别人(no putting downs)4 d7 m* C: r0 P3 x8 [
3 \% g$ X1 `# g6 ~9 S
这一条,在中国的“品修”课里是不常见的。中国的品德教育管卫生管礼貌管文明管道德,但不一定管得了一个学生对另一个说什么。若课堂上一个学生发言,不管他/她的发言听上去多么不着边际或者荒谬无知,其他同学都不可以嘲笑或者讥讽,因为“人人都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而且一个加拿大学生,如果在学校里用 “呆”“傻”“笨”等词语来形容另一个同学,又不幸被别人告状,那她/他就是自找麻烦,接下来一定会被请去校长办公室解释自己了。
0 J+ N3 J- r) Y. l4 k! _# V g6 P3 t- }/ Y% `8 i" E- x
因为加国的教育核心是“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学习的进度都是不同的”,如此一来,当然就只有“快”和“慢”,而没有“笨”和“聪明”的学生了,因此与之相关的一切言论也都视为“不当”,而被禁止了。
; p; S, M' N+ _+ \- f+ A9 c
! Z) ]+ r1 w9 a. Q. U最后一条:诚实(honesty)。- }; y& z/ h6 `7 D( J8 O$ t5 ~4 V
7 I" M( g' d! V0 i2 q# u( \
诚实虽然不是一个很容易靠规章条例来培养的品德,但是我发现培养我的加拿大学生们的“诚实”品行却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考试之前,我说请分开你们的桌子准备考试,学生们立即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考试期间,也不用担心任何人会在桌子底下搞“小动作”或者试图抄袭他人的答案。这也许和加国人普遍比较诚实的风气有关,在这种风气下成长起来的年少一代,从小就懂得:和不诚实相比,考试不及格并不算是一件更丢人的事情。因为考不好,老师往往会网开一面,再给机会修补;而一旦被抓不诚实,那确是一件颜面尽失的事情,很有在同学之间永远都抬不起头来的可能。
9 z2 a+ d/ U- u9 l, K& G* [, E: g9 s" w z8 Q0 R
当然了,考试不作弊并不代表所有的学生都是诚实的。学校里的不诚实行为,多来自于作业抄袭。当我在一个八年级班做实习的时候,有一回发现一个学生从网上抄了整篇的文章来交作业;另有一次发现一个学生拿着她姐姐的作业来充当自己的作业等等。像这类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宁愿想当事人的动机多半是“懒惰”而不是“欺骗”,因为在加拿大,我宁愿相信人人都愿做诚实的好公民,从小做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