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  鸡蛋( 0)
|
塑化剂风暴延烧,让人见识到何谓「毒从口入」。然而,现在有印刷业者爆料,不只是塑胶品,坊间随处可见的便当盒、饮料杯等纸製容器中,「有99.9%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工业用油墨」,此外,「食用级」油墨每公斤要价2千元,比「工业用」贵了超过6倍,许多大厂一听见价格,立刻放弃为民众安全把关。2 h4 Q: n! C$ x- R0 `% G
) {3 t) U6 e3 q% j D8 h 知名大厂拒绝吸收「食用级」油墨的价格' A. x j1 e' A8 k, M: J
) d5 H$ d9 @. d% Q$ K 一位不愿具名、从事印刷业多年的Y先生告诉本报记者,油墨的价格是以公斤为单位,工业用油墨每公斤约250~300元,食用级则是每公斤2000元,而油墨在容器中的成本佔不到1/6;也就是说,假设1个容器成本是2元,工业用油墨在其中佔0.3元,倘若换成食用级油墨,油墨成本则变成2.4元。
" [/ `: D9 D' h1 x6 E: ^2 C& N4 I) E( y0 j+ y7 Z! M( a
「如果多花2至5元,就能买到安全的饮料,消费者会不愿意吗?」Y先生无奈地说,3年来,他一直努力向小厂、大厂宣导食用级油墨的环保、安全,然而,「大公司的财报控管严格,他们都是只看价钱的,自然直接拒绝。」Y先生不解地说,这成本对大厂而言,应该是可吸收、也佔不了多大的比例才是。
, _" @; ~' {9 D/ I
) V" J0 {6 K8 @: }$ @0 z$ `( i1 r 先从国外订购原料,成品再销往国外' K" v2 y1 H! Q- m; R* R. i
7 P. c* l% ^, o2 t; ] 其实,Y先生的爆料是有迹可循的。从事印刷业的网友「新蓝海」曾在民国92年投书媒体,指全台90%以上的纸杯、纸碗、纸餐盒的製造商,都用一般的油墨(含VOC挥发性有机成分)在印刷,而不是食用级油墨;世上生产食用级油墨厂也不多,从台湾进口记录就可了解。他也说,这些事情不仅是小厂在犯,知名大厂也很常见。; U* L2 n2 S' h: A* K5 r
5 [: f, S5 G* w5 l* N
「新蓝海」还在自己部落格撰文说道,纸杯和便当盒的堆迭方式,都是上一个的表层贴着下一个裡层摆置,因此容易有油墨残留;而容器装了热食受热后,油墨也容易挥发到食物之中。更遑论盐酥鸡袋、鸡排袋等等,高油脂食物的「油」常常会从纸袋裡渗透而出,恐怕也连带将油墨一同沾附在食物上。$ U' g! x" M1 `$ o' k& b1 x$ @1 t! ?, L
" p# |) x4 _6 M. a9 D" D; R4 P 而今,事隔8年,工业用油墨氾滥的情况似乎仍没有改善,讽刺的是,台湾要使用食用级油墨,还得跟国外订购,完成较环保的纸容器后也是销往国外。Y先生称,「国外控管较严格,他们不得不使用昂贵的容器,国外客户也会指定用欧盟认可的油墨。」Y先生指出,对食用级油墨控管最严格的是欧盟,美国FDA则分很多级数。
% k5 b* Y4 b' B8 p; @' ?: f# D$ `; G8 ]0 x9 p
「台湾的检验可以容许有『小数点』,不像欧盟一定是零」,Y先生直言,要拿到商检局的食品安全油墨检验合格其实不难。坊间的便当盒、饮料杯、纸杯等等,身边可见到的食品容器有99.9%都是工业用油墨,但也不是全部都有毒,Y先生特别点名「可能只有星巴克安全,因为他们是从国外统一叫货。」至于葱油饼袋、炸鸡排袋,则有部份还会用水性油墨,这恐怕很难避免。
* E6 V3 e' J& E, a9 X1 V4 n* p% J0 _" T; v; m6 C# x2 J
无法避免,却可以辨识. L+ H, }$ k* J
$ X- t1 z$ ]8 n1 M% @. J# R4 S
「虽然无可避免,但有办法辨识。」他解释,如果是工业用油墨,热水一冲下去或遇高温,立刻就会有油墨的味道。但若是水性油墨,则不容易用嗅觉去判断,一定得进实验室检验才能得知。Y先生强调,食品级油墨主要成分是亚麻仁油,也不是标榜大豆油就一定是食品级,最好是经过欧盟认可。
# Z/ [% W& Q" x0 t2 J7 q$ ^7 M4 e8 y/ b9 j. g
据悉,工业用油墨对人体的危害莫过于重金属(如铅、铬、镉、汞)、有机溶剂、环境荷尔蒙等等,因此完全不该用于印刷食品包装与容器;Y先生呼吁,对于这部份尚不重视的政府,应立即控管食品安全,制定相关法令,不再让类似塑化剂、工业用油墨等毒物伤害民众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