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牧涛
7 m* F: u, C9 a7 @( @ U
1 w G" \9 P7 i/ C尽管加拿大一直自诩为一个包容多元文化的国家,但是近日的一项调查报告指出,在本国出生的有色少数族裔(visible minority)的平均收入仍然要低于同等资历和条件的本土白人。报告的作者指出,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既有移民家庭的不够注意社交、令下一代无法从中得益,也有社会中仍悄然存在的种族歧视。/ f. W8 L7 B+ i0 u
少数族裔男性收入低于白人18%6 S/ Q6 }4 s& F) _
卑诗省西门菲沙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潘德克(Krishna Pendakur)所做的一项研究报告,尽管本国土生有色少数族裔(Canadian-born visible minorities)的学历普遍比本土白人要高,但是前者的平均收入却比同等资历和条件的后者低。
/ I& y8 d: Z) c5 N& U, X潘德克教授还指出,这种由于族裔不同而带来的收入差异在男性之间尤其明显。在本国出生的男性有色少数族裔,其平均收入要比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都相同的白人同事低18%。这种差异在女性类别上则比较小,有色少数族裔仅比白人少3%左右。
; |' D+ ~2 T9 Z' D) l' x6 K在公共部门内,受《平等法》的约束,男性有色少数族裔的平均收入比白人仅少3%;但在私营企业内,这一差别则高达12%左右。, {: o8 p6 F1 x; E/ ^1 e: R
7 {0 o, f2 z& D( [, _
+ r% h9 E L# ~6 w Z& i+ @同时,上述差异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在本国的三大城市中,蒙特利尔地区的男性随族裔不同而出现的收入差异高达30%;大多伦多地区则为15%左右;大温地区则不足10个百分点。
$ A, v& R5 H( J! I6 D# `: u调查还发现,本国存在的这种收入差异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正逐步增大,这与联邦政府一直所自夸的,加拿大的社会正不断“发展和包容多元文化”(growing more comfortable with diversity)的说法并不一致。
% Z& [( U4 P7 m此外,据安省滑铁卢大学经济学教授斯库特鲁德(Mikal Skuterud)于去年年底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不同的有色少数族裔和土生白人之间的收入差异也不同。其中,华裔移民第二代的收入水平比白人要少8%;南亚裔的移民第二代则比白人少13%,而非裔移民第二代则要少19%左右。
j- E. i/ R3 y1 s4 i: D斯库特鲁德教授在研究报告中写道,有色少数族裔与土生国民的收入存在差距所持续的时间比上世纪更长。过去只需一代人就可消除的差异,现有平均要花两代、甚至三代才能赶上。
8 n% ? T: M @7 v% r专家建议将《平等法》扩大至私企% g& ?' t5 R# S9 P8 V
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经济学家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第一代移民的社交关系网络不够广泛和深入,令第二代的子女也无法从中受益,施展能力的空间也受到限制;第二个原因是社会中仍然存在有歧视。. [ E+ C9 p2 v8 J1 _/ h. |
对于上述研究结论,华裔社区人士陈荫庭深表赞同。他表示,虽然理论上来说无论是什么族裔都应该是同工同酬,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微妙的因素,令平等难以实现。他举例称,华人打高尔夫球和冰球的比率较白人低。其他人在谈论这两项运动时,不但第一代移民插不上嘴,一些土生土长的华裔也进不了这个圈子,也就错失认识某些关键人物或高官的机会;而将来出现升职和提薪的时机时,也可能就抓不住。
$ l' @$ P7 s( M8 l, `# ^5 @2 J本地金融机构ING Direct的部门经理、42岁的亨德森女士(Rakhi Henderson)则回顾,自己4岁的时候移民加拿大,她的父亲在印度是一名地质学者。然而,父亲来到加拿大后一直没有满意的工作,并总是抱怨自己和白人同事之间的收入差异,以及得不到工作机会。作为第二代移民,她的总体情况比父亲要好,收入也已达到了6位数,但是她周围的同资历的白人同事仍然能获得更高的收入。此外,她还表示自己曾“微妙地”丢失了几次提升的机会。在她所从事的行业中,总能见到有人飞快地提升,但是他们却没有什么特殊的资历(additional qualifications)。这些人往往都是老资格的白人员工。
3 D" B+ J5 ?3 G报告的作者潘德克教授则评论,自己原以为时间可以减少、消除族裔之间的收入差异,但是研究结果并非如此。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本不愿政府通过政策介入劳工市场,但是现在看来只有通过政府出面、将《平等法》的适用范围扩大至私企,才能有效地填平这一差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