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自由企业体系的信徒,我相信联邦政府促进美国经济复苏的最好办法就是为小企业主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让这些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和创造就业。这样的环境包括较低的税收负担、合理的监管、更少的政府借款、开放的市场和健全的货币。然而过去一年半以来,奥巴马政府恰恰走了一条相反的路:税收、支出和借贷规模均达到历史性的水平,而政绩则是悲剧性的,其中包括私人部门流失300万个就业岗位。2 `1 A0 `: h. f* t
) h1 [3 p+ g7 ]' C* e+ j7 m
然而,尽管奥巴马总统财政政策的失败一目了然且众所周知,联储货币政策的失败却较少受到关注,尤其是其宽松货币政策助长政府支出和借贷成瘾的一面。我相信,要想让美国经济重回正轨,联储能否逆转当前政策至关重要。9 f. l, C2 k+ j% _
: \" ]% z+ F1 r d. |+ M7 y5 W 2008年以来,联储一直维持接近于零的利率,同时购买了大约1.4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相关证券和债务。实施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激活私人部门的借贷活动,其中包括在必要的时候将有毒资产的成本从华尔街转移给纳税人。然而我们并未看到收效。比如说,在2010年第二季度,尽管银行利润激增220亿美元,银行贷款规模却下降960亿美元。这似乎是违反直觉的,但其中潜藏着一条奇怪的逻辑:由于政府支出、借贷和救援让私人部门被巨大的不确定性所包围,银行正在削减面向企业的信贷,同时不断购入政府债务(即国债)。银行从联储那里获得低成本资金,然后以更高的利率贷给政府。这便产生了一笔小额利润,然而只要资金规模足够大,实际上却是相当有利可图的生意。 & o9 K5 i! s- A# @. R: |+ @1 u& z9 v' v
正是由于这种扭曲,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并未让私人部门更容易获得信贷,反而是更难了。与此同时,储蓄者和投资者,也就是那些为退休而攒钱的普通公民,他们的钱获得的回报相当可怜。现在银行支付给储蓄者的利率是0.97%,至少是1984年FDIC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问题是,为何联储要选择这样一条似乎充满破坏性的道路呢?0 [% I: x; S: D$ I3 O: n$ ?) T
7 a, `$ W1 G2 C. p; b F, w 有意思之处也在这里。正如我前面提到的,联储的低利率政策有一个明显的受惠者,那就是联邦政府。过去两年来,华盛顿的借贷胃口急剧扩大。自从奥巴马总统2009年1月份就职以来,他已经借款2.6万亿美元,而且他预计未来十年政府还将借款10万亿美元。因此降低借贷成本便不单单是一种奢侈,也是一种必要。这便是联储发挥作用的地方。维持极低的利率,这样联储就可以激励银行向政府贷款,哪怕以牺牲私人部门为代价。3 \5 B/ g* b! B4 j$ j: T9 Y% t* c
% ~* o7 p e& z7 j 毕竟,站在银行的角度,当私人部门在高税率、新医改法令、碳排放交易的潜在成本下不堪重负之时,比起“危险的”私人部门,国债显然是“安全的”。于是资金如同江河一般浩浩荡荡流入华盛顿。然而这一切还能延续多久?+ Y" J3 E3 [: j1 Z: T7 @
( q- ?$ j" C; J/ Y
想想前车之鉴吧:在2001年衰退之后,联储多年里将利率保持在极低的水平,意图“振兴”美国经济。然而这种“注资”也被另一些人称之为“廉价资金”。结果过多的“廉价资金”被倾入当时看似“安全”的房地产市场(毕竟,房价“总是”会上涨)。2007年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产生了一系列毁灭性的后果,其中一些影响我们今天仍在与之搏斗。今日,国债被认为是“安全的”,哪怕其他人已经在担心“国债泡沫”了。正如我们今年从希腊和欧盟那里所亲眼目睹的,所谓政府债务绝对安全的想法不过是一种幻觉,一旦人们开始担心政府的偿债能力,欣快可能转眼间就变成恐惧。由此,联储让华盛顿更容易借贷资金(每天50亿美元,每年超过1万亿美元)的政策保守一点可以说是危险的,说得严重些便是不计后果了。& u. f" a q9 @6 ^: _: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