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索尼买下了哥伦比亚公司”,1989年9月,日本著名的索尼公司对全世界宣布了这一消息,该公司以34亿美元的高价买下了美国娱乐业巨头———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不久后又将其更名为索尼影像娱乐公司)。消息一经传出,美国舆论界顿时哗然,普通民众、报刊媒体 _; w' V+ ]# G z) u( l7 q9 g/ G$ z; B
+ y5 d3 N$ R, ?: y9 T
4 P6 l; V8 w" X5 V4 `
# h/ I m; A7 Q
8 i# h7 w, D( W6 H; {" j
. k9 I2 p+ [! W& j" c
* h: B* Q# k+ J8 O- v5 E$ i V
、乃至不少政府要员,为此闹得沸沸扬扬。 * R" \$ a( t4 V, N" }7 ~
6 V" A) B" r! k* g6 _- J9 ~ 美国竭力阻挠日本经济发展
j! I6 m0 o7 u1 h
' K- p. ]4 s" t6 r7 T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进入了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当时,欧美经济由于受到石油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遭到沉重的打击,而日本却顺利地进行了产业调整,其工业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空前提高,出口大幅增加。当时,美国的许多行业受到了来自日本的冲击,这引发了不小的社会恐慌。据报道,在美国老牌汽车城底特律,失业的工人们由于憎恨日本汽车的冲击,曾捣毁并焚烧日本汽车泄愤。但是,似乎全世界都无力阻挡日本经济发展的脚步。1985年,日本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3 C( h* r4 i! ^ w% e0 W3 l) @$ W1 a1 R3 z Y
多年以来,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方面,美国人都习惯以“老大”自居。面对日本经济咄咄逼人的势头,从尼克松政府开始,美国就试图采取某种方式来恢复美国经济的竞争力,降低对日贸易的巨额赤字。尤其是到里根政府时,这种势头日趋猛烈,导致两国间的贸易摩擦频频发生。于是,美国许多大企业主、经济学家以及国会议员纷纷游说政府,要求白宫拿出办法进行干预,而里根政府也寄希望于利用汇率这一途径来解决问题。 - j4 V; w3 i* G' |4 Q: q8 G
; y c) t2 M) _ 1985年9月22日,在美国极力鼓动下,以英、法、美、日、西德五国财长与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该协议决定:将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的比率在两年内贬值30%,以此逼迫日元升值。此后,受汇率的影响,日元开始迅速不断升值,时间长达10年之久。从1985年到1996年的10年间,日元兑美元的比率由250∶1骤升至87∶1,升值将近3倍。
) D! h8 Q2 [5 r: S; d& v: N" |/ |/ v' M
这次日元升值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不过到1986年12月,当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后,日本经济又持续了四年多的上升势头。 $ c' t% K7 l- Q' \' J2 u5 J' l0 z
* }7 F1 _. C0 Y# |/ K( H X
美国人惊呼:日本人在“购买美国”
+ k! D! a& K/ G' [+ n1 r# U; ]+ E+ {! W. x8 ^
“广场协议”签订后,本想以此抑制日本经济发展的美国却一度陷入恐慌。由于协议造成美元贬值,日元升值,因此出现了日本人在全世界的资本输出热潮。据统计,从1986年到1991,日本的海外投资总额竟达4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另一方面,由于日元升值出口受挫,日本大量过剩资本流向非生产领域和海外市场。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成了日本的主要目标。1985年后,日本企业开始大量购买美国企业,或在美国开设工厂。突如其来的大量日本资本,迅速涌入美国的各个领域和角落,无论是工业、房地产还是文化等产业,都能看到日本人活跃的身影。
. R8 U" ^$ X% E! x
1 i9 w$ r8 M2 q 当时在夏威夷,每到旅游旺季,各大宾馆近半数的客人都是日本人。1988年,有一位神秘的日本富翁,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就投入1.5亿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78套高级住宅。这只是日本人对美国地产业冲击波中的小插曲之一。不久,日本著名三菱公司投资14亿美元购买了坐落在纽约曼哈顿闹市的洛克菲勒中心大厦。该消息对美国人而言无疑是重磅炸弹,因为他们一直视这座大厦为美国的象征,所以这次收购使很多美国人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 c& y4 O9 z" }, G# X! J% {# z
% X1 O4 n* j p4 U 在洛杉矶,经过一系列购买行动,日本人很快就在闹市区掌握了几乎一半的房地产;在夏威夷有96%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并且主要集中在饭店、高级住宅等不动产方面。到80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 B; F! \- O! ^7 {6 e: j" b
9 u1 l% g# `: I: t9 `3 E# r8 d 与此同时,更令美国人难以接受事发生了。1989年9月,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后更名为索尼影像娱乐公司。不久,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又购买了美国音乐公司(MCA)。除此之外,日本人还将资本渗透到美国的体育、文化等产业。从1986年到1991年,日本企业和政府共向美国一些著名高等学府投资1.75亿美元;甚至向华盛顿的五大思想库投资540万美元,以此影响美国政府的决策。另外诸如高尔夫球场、职业棒球队等,财大气粗的日本人也都照单全收。
( h+ ?4 r* P9 D6 O. Y) {
/ d- b1 E, { ]4 N; S, E. l8 a8 }$ A 统计显示,从1985年到1990年间,日本企业总共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海外并购案中,有18起是针对美国公司。短短几年间发生的这一幕幕,令美国人应接不暇。在亲眼目睹了众多本国的大公司、大产业迅速改头换面,由日本人充当老板之后,美国社会的反响十分激烈。对于日本人的收购狂潮,一些美国报刊称其“经济珍珠港”,有的则哀叹美国“引人注目的资产全都被日本购买去了”。当时,多数美国人都在惊呼日本人在“购买美国”,著名的《纽约时报》甚至担忧“总有一天日本会收购走自由女神像”。 ; O: P7 c/ X. E5 q/ z+ O4 ?$ L
5 `1 U" m& H; j5 X 美国人至今还认为:日本是唯一一个两次“入侵”过美国的国家-———除了偷袭珍珠港,就是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大举“购买美国”。
& a: U5 T+ T) J, s3 }# d
' F" K: ~& Y' x9 T! H( ~- a “泡沫经济”破灭使美国成为最后赢家
8 W2 A4 t& P. u$ D% b7 Y. k( P. \
]8 M- ]# O2 x “广场协议”后的五年,很多日本人为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疯狂购买沾沾自喜,殊不知,他们所看到的所谓经济繁荣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泡沫”。
- G. [6 F* R1 d* h. ]0 P( Y4 C' E+ A/ Q% {, m+ w* y* [" k. n
由于当时日本企业还缺乏海外投资经验,对美国资产的大量收购其实非常被动和盲目,结果在期货、地产等市场都损失惨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三菱公司在花14亿美元购买洛克菲勒中心不久之后,就以半价再次卖给原主。他们其他的一些投资,如高尔夫球场等都也以失败告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度风光无限的日本人购买的其实是一大堆“泡沫”。
7 k0 y; T( v+ O1 l0 W) w
/ o* O: z. X* z8 t0 f& I0 k9 L; p 1989年底,日本政府开始意识到“泡沫经济”的严重性,进而采取措施阻止投机,结果使得股价暴跌,地价急剧回落。“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许多家庭的财富化为乌有,许多人因偿还不了债务而自杀,而日本经济也随之进入长达10年的衰退期,日本人称其为“失去的10年”。 ' C9 F, q: j! G# P2 w' ~* V
, i2 L+ z* x3 M1 u7 s 另一方面,当时日本人从美国购买的一些企业,其实已步入“中年”,而美国企业和政府却靠回笼的资金转而投资各种新兴产业。进入90年代后,美国很快从80年代的经济停滞中摆脱出来,创造了长时间的经济增长奇迹。
' S7 u7 i8 C2 l
: d/ r# D( B( q( Z1 D+ w0 ~9 b 从喧嚣一时的“购买美国”,到短短几年后“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国内对此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经济圈内很多人士将其归咎于“广场协议”,甚至称这是美国的“阴谋”,表面上看也并不无道理。 % P7 B O8 I' m8 `$ h4 A
; e, s# j. e2 M6 x ^ 但是,日本将巨额的资本投入到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却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这个经验教训无疑值得所有国家进行总结和思考。▲ 杨洪林 《环球时报》 : v( f. }! ?! Z
, O7 N/ z9 k9 M: r6 A/ ?3 `. Z 5 d8 ?( {1 b7 K1 b" g/ k
; A4 K; p4 l& n2 L$ u- c% P) c1 |" x! B$ `$ i! U1 I: n3 e
4 z5 o0 I9 P) [* W$ x4 ]* R. y r$ u从1985年到1990年间,日本企业在美国500亿的海外并购统计。来源:环球时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