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爱平* T& j, M. B" S- k3 t3 t% R4 A; b
5 m. g6 v9 v0 ?& |. \* q8 g. o5 {移民生活过到了第八个年头,突然变成了一个“闲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没有领导没有同事,只因为手中多了一个宝宝。等孩子送去了daycare, 自己又没有工作做的时候,衣服洗了屋子扫了晚餐做了,顺带把明天的午餐也做了,就是不能让自己两手空空地闲着,不然觉得心不安理不得。
& F) _% M6 d) u$ D3 l/ w& U
7 ?; t7 I2 c( ?' B9 N* U2 u; @虽然有时候,凭着我手推车中的小家伙,就是白天在大街上东游西逛也无可厚非,可是自从来到北美后就被灌输的那种“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很难让人安然若素地享受除正规节假日以外的任何空闲时间。
( \# F! l% S" L$ n; s: Z( J6 T
; Y3 {, b; q2 x对一个“闲人”来说,大概唯有黄昏是一天之中比较“安稳”的时刻,这时候即使独自一人坐在咖啡店里细斟慢品,静观夕阳,也不为过。因为此时车子回家,行人慢行,喧嚣了一天的生活似乎突然放慢了脚步,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闲人”才有些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感觉,不然总会觉得自己的“突出”和“不和谐”。
0 Q( d" g( p( e0 M4 M7 e7 y; A g' L/ v# M2 y
可若是白天,在别人都与“时间赛跑”的当儿,自己却坐在小店里吃吃喝喝,漫无目的,心中便有那么些不安、甚至有愧。“有愧”是因为在现代生活辞典里,几乎没有“闲人”这两个字的位置。一直都很羡慕那些大白天就在咖啡馆里消磨时光的人:一杯咖啡,一本书,旁若无人,书读到精彩处,不禁挥笔附注,乐在其中也,悠悠闲闲一天也就过去了。当然,这样的一个人,如果不是老人和小孩,就很有用一本书或笔记本电脑作“掩护”的必要,不然 “无业游民” 的标签很可能会被贴上。 * T$ \! E# ]0 q5 u4 G4 _
; W, y ]5 K4 C: |, ?' e; A# v我细细观察过,在别人的工作时间里坐咖啡店的人大概有以下几种:homeless(无业游民), 退休老人,带孩子的妈妈,失学的学生……那些不属于以上范畴的,而且看着“身强志坚”的,大概有以下几种:正在找工作的移民,拿救济的公民,拿保险的失业人员等等。当然还有最后一种人也不能不提一下:自由职业者,比如说作家编辑画家音乐人等等。 7 r! n6 x6 k, q0 B0 L7 ?
y5 c* E! F+ E" R1 }; X
至于像家庭主妇和自由职业者这样的人算不算“闲人”还真有待进一步讨论。他们的价值和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可他们往往和“闲杂人员”混为一谈,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不受时间地点和制度的限制,他们想干多少想什么时候完工也完全是自己说了算,他们和社会和现实有联系,但是隔着一定的距离的。当我自己也变成了这其中的一员的时候,虽然我一天仍然兢兢业业地度过我的八小时,但是因为和社会和人群的距离,仍然有一种被社会“闲置”了或“遗弃”了的感觉。
1 v4 N! L2 N( T# M; U4 o
3 M7 W) w9 Z5 O0 Y5 z一个鲜活的例子就是那个写《亨利.波特》的J.K. Rowling, 据说每天都雷打不动地呆在咖啡店里写书,人家不打烊她坚决不回家。我猜当时待业的她.,一定也是不得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直到书被出版一炮走红前,也都轻易摘不掉“无业游民”和心虚的帽子。 3 Y& x9 M" D P- g8 a5 Q" n
4 n( f9 M- w. N L) O
奇怪的是,以前在国内,我也常常这样“休闲”:公假私假常规假和非常规假,总之一年好像有放不完的假,没有假期的日子则自己创造条件:早晨到单位报个到,打探一下一天的日程,如果当天都是些自修、政治学习等等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则借着中午出门吃午饭的当儿,一去不复返了。更可贵的是,做这种事情的时候,常常都是有同伙的:要么是本单位的同事,要么是别处的朋友,一旦两个人谈得投机逛得开心,朋友干脆下午班也不去上了。那时候在别人热火朝天“干革命”的时候缺个班逛个街什么的,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心虚理亏啊。 . C- W6 [ p9 U5 P b5 R
9 n% |2 _' C( o% S) F+ q
即使现在,以前一起“逃课”的朋友,说起她现在的工作也还是“混着上”,也不见得她心虚了。 我想在国内,虽然现在私企的制度相对严一些,但是国企还是吃“大锅饭”的多,所以工作的压力并不大;再有,国企的员工常常有房子分,像我这个朋友,新单位刚刚进了不到半年,就分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加上以前单位分的,自己住一套,还空着一套不知道如何处理……住房一解决,经济上没有了压力,日子自然就轻松了,时不时休休闲也就理所应当了。 ' y- ^' c, q5 z K6 H% p
/ A- N' ^3 G1 y {. v当然了,任何休闲的基础都在于心态。如果我这个朋友是一个争强好胜、爱攀比好竞争的主儿,她的日子一定也清闲不了。和国内的生活相比,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虽然少了许多攀比(主要是没人比)的机会,但是基本生活的压力也还不小:新来的忙着找工作,有了工作的想着更好的工作,有了好工作的又要千方百计保住工作……在这种环境中,没有工作而只有时间的“闲人”自然是不好独自享受闲淡时光了。 . m1 o1 u i8 q1 Y3 W7 R( D
) k, n7 C/ Z9 }2 e. F T: g. c% J8 N曾经有妇女提倡“女人就应该回家作主妇”,认为过去日本的“男人工作,女人持家”的模式是最符合人性的设计,殊不知,这一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的女人,因为有些女人的才能就在于事业,愣要让她们窝在家里洗衣做饭看孩子,非得弄出个抑郁症来不可。相反,对大多数女人,“家庭主妇”这个工作其实是令很多人向往的。可问题的关键是有没有做这个工作的条件:首先丈夫是否有稳定体面的收入——太太即使什么都不做,仍然可保全家人衣食无忧;太太是否有知足常乐的心,即使24小时没有一个“干扰”电话,即使“秀外慧中”的优秀品质都烂在了自己家的房子里,即使是新裙子买了也永远没有露脸的机会……也在所不惜,那么,这个先生就可以放心地让自己的女人呆在家里了。解决了这些个大问题,至于什么孤独啊寂寞啊无聊啊等等,鉴于现在网络“虚拟生活”盛行的时代,都不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 y3 ?& \& v! ?; L) x
, S. H9 X* L3 t/ z1 x3 j因为“心虚”,“休闲”的人读书就比较有耐心,没想到竟还给自己找到了理论鼻祖:涨潮。未等看完他的全部作品,这个清代的学者已经被我加到了 “最爱”的单子里去了。以前只知道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这个涨潮在“论闲与友”一文里,简直将“闲情逸致”的生活说到了极致:能闲世人之所忙着,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见张潮《幽梦影》)。
5 x" F$ S+ ]& N( y$ b8 Y' Q7 ]4 h1 |- `& L" Q1 Y+ Q
我对此文的理解是:闲并非无所事事之同义也,唯有能在“忙中偷闲”的人,才能懂得享受读书旅游交友饮酒和写作这些事情的真乐趣。天下最快乐的事情,还有比休闲更大的吗?
4 ^4 [: s. g0 g$ l# Z9 ]( {& ^# F9 }
对于张潮的这一论谈,我是五体投地。在这个以“时间就是金钱”为流行语的时代,人人劳碌奔波,到头来也未见得乐在其中。而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体会“闲情逸致”的时候,生活的一些细节才真正体现出来,生活的真谛才能看得到。比如说,读书的目的有多种:为升学为考试为当官为敛财……但只有闲人读闲书,才能读出书中修身养性、赏心悦目的一面。再比如说,闲可以创造。艺术本身就有游戏的味道,如果像达芬奇或者梵高这些个艺术家,个个都不得不踩着现代生活紧锣密鼓的点子走的话,那“蒙娜丽萨”和“向日葵”这样的作品不知道会不会有问世的一天。
, d; i4 P$ q+ G u5 |' T
4 r. E' y; e9 b5 M# @. p有了张潮的理论做底子,我对赋闲在家也终于有些心安理得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