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5)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0-3-29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释儒圆融
0 }; o5 E& ?' g g1 f6 B% ~/ O, i4 P) K
最后,我就水到渠成地说“释儒圆融”,从哪几方面来说呢?要从四方面来谈这一问题,修学目标、修学法门、修学精神和弘法境界。修学目标就是价值观念,因为我知道今天有许多年轻人,还得说得现代一点,也就是价值,自我价值。修学法门,也就是方式方法。修学精神,也就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弘法的境界,无法无我。* g+ d: ?0 b; m2 j, I/ U4 e% B
- L% b, M, e/ Q
% y! U0 D# ^) }+ \' Y+ A/ s: l z
6 o8 I5 s/ q' I ^% Y$ Z& T
1、修学目标(价值观念)
' F, q/ V. C7 \2 T$ \9 H4 R1 q
6 X9 K' D: N8 J+ _, {' f 佛教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成佛,是有果位的,首先是罗汉果,然后是菩萨果,最后到佛果。儒家,最高目标是成圣,可谁都成不了圣。只有一个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但是他自己不承认,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我怎么敢成为圣人呢?但比较起来他确实是圣人,孟子只是亚圣。我们只有世尊一佛,但他可以有很多法身、化身。佛不是一下就能成就的,要经过不同的果位。圣人也不能一下当,先要成为君子,君子要文质彬彬等等一套标准。由君子要成为贤人,谁是贤人呢?古代人说了,伊尹是贤人,子产是贤人,最后才是圣人。目标是什么?佛教在心灵上证得菩提;儒家要尽心、知心。明代王阳明提出来“致良知“,所谓良知就是人的本心,良能是孟子提出来的,到明代王阳明提出来的良知。儒学最后的境界是“致良知 “,让你的良知出来。 ! K" O' s) f2 [" r
9 W$ O8 _% \& p: @/ A
今天我们常说“天理良心”,天理是宋代儒家的话,良心是明代人的话,我们合起来讲“天理良心”。学佛到一定境界就圆融无碍了。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立志要学,学不是学电脑……是学人生的道理。“ 三十而立”,现在年轻人说你三十了怎么还不结婚,“三十而立”不是那个意思,立是确立人生目标,我要做一个贤人,我要永远提升自己的道德品格,有了这个,我就不怕电脑学不好,财会学不好,其他的学不好,电影拍不好……“君子四十而不惑”,三十立了,但是还时时遇到些疑问,到四十岁更坚定了,学问更广大了,没有任何疑惑了。这个时候,再经过十年的修炼,“五十而知天命”,一切都是有因缘的。“六十而耳顺”,再修炼十年年,不管你说什么,包括骂我的话,我都能从中吸取营养。我正在研究茶,你突然说电脑,嗯,对我也有启发,耳顺了,全能吸收。再苦学十年,到七十岁了,不想了,我拿茶杯的姿势都符合儒家学说,来了客人,突然“当当”一敲门,我的回答,我转身,我开门的动作没经过大脑但全符合规矩。这个道理佛教称之为“圆融无碍”,“发自本心,出自自然”也是这个道理。外界有事直接反应,没经过大脑,这是目标一致。
f/ @7 }- P# d: ^% L$ e) j1 d
4 a8 K0 N7 E1 Q9 H! E/ E
/ k. ?3 f: V4 x0 f9 ?+ @( Z4 Z2 ]9 S3 [
2、法门一致$ B2 ~8 O- }$ k
6 x0 @' D, y. R$ S& _
法门一致,方法也一致。佛教讲“闻思修”,儒家讲“学思行”。王阳明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道而不行是没用的。佛教讲“明心见性”,儒家提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是《孟子·尽心章》上的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我要至少三次反省我这一天所作所为,其实不是三次,是三个方面。“为人谋而不忠呼?”我替别人设想,出主意,我是不是完全忠信呢?“与朋交而不信乎?”在和朋友交往时,我说了100句话,有没有半句话是不真诚的?“传不习乎?”这个传[zhuàn]有人念传[chuán],也就是自古传下来的遗产我是不是温习了?每天在三个方面来反思自己做的够不够,一个是继承先圣先哲的问题,一个是平等的交流问题,一个是为人谋,是为国君的,对上的问题。4 m& U% h: J4 X# g9 X) [" `
+ ]3 M- Z$ d8 z; s( A: t
孟子说:“道在迩而求诸远。”儒家告诉你:道就在你身边,就在你行住坐卧、挑水、种菜……之中,这个你不找,你非得到远处去找,道在哪里?慧能大师说: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是告诉你别到处找,就在你心中。很多佛教公案,机锋都提到自性。宋明理学有句名言——“求其本然”,“然”是这样,本来这样。同时佛教说“人人皆有佛性,“法不外求”。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这话是弟子问孟子,孟子回答的。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弟子问:“夫子,你说过人人皆可以成尧舜是吗?”孟子回答说:“是啊,是这样。”人人之所以能成尧舜是因为人性善,人人都有自己的本心,儒家讲“道不外索”,这是南宋著名哲学家陆九渊的话。孟子说“仁义”(相当于佛家的佛法)就在我身上,是上天给我的,天生的,“不由外烁”,不由外界照耀他,启发他。这不就是法不外求的意思吗?8 [: L. _; v; f' T/ p$ ^# A; C
" Z0 W( u: J$ h( I. b + n8 N8 Y, w' A0 ?
/ F3 x0 D" m- c0 m0 M3、修学精神: a( j8 F/ o; ^$ i2 L8 P0 o4 K
; H' i/ ^$ s" q8 _4 m2 f: M4 \
佛教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儒家提倡“仁者爱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兄弟就是手足,你不爱吗?两教是一样的心胸。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永远在世间来超度人。《论语》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都是一种献身精神,甚至把自己最宝贵的生命献出去。两学境界一样。学佛学到最高处,就跟儒学学到最高处一样,语言是没用的,表达不了的,只有自己心里明白。; A% D3 P. R$ z: _" j; X" N6 O$ s
E: n- s, ^& B+ ^4 o
; f, D# w: ]: B9 V
2 u ]. _, H( I$ p( q: P6 Q" \9 n1 O `# S, F0 r" [
4 T; R1 P |+ P* f
( I- |# w! N& u; M! [
9 Z9 o- [& R3 _, q, C$ [. W/ _0 a 佛教“拈花而笑”这个故事是说,佛在涅槃的时候,众弟子请教他灭度以后,佛教如何办,世尊拈花笑而不语,这就是传道。《维摩诘所说经》记载,文殊菩萨最后请他开示,结果维摩诘默然无言,于是文殊菩萨说:“啊,这是不二法门。”心息相通,当下即明。大家看《五灯会元》、《高僧传》等等,里面有很多公案,很多的机锋,那些都是用语言说别的事情,让你领悟语言不能表达的东西。儒家早就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孔子有一次对弟子说:你们不要以为我对你们隐瞒了什么,我能传给你们的都传了,就在我平常跟你们问答当中,就在我抚琴当中,就在我对盲人行礼时,就在我搀扶他走上台阶并告诉他,“阶也”、“户也”、“席也”,这里是上台阶了,这里要进屋门了,这里是席子,请坐下。仁就在这做当中,你还让我说什么,我毫无隐瞒。
! B7 N" ]9 E$ V6 @$ b* z. j
& c% F" E! P) W1 M# q% |# L- | 孔子弟子说“夫子之言性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不是天天说人之性合天道,是在无言中,是不能听到的。
! f' t5 P* h. T- P- y# k* A, y" J+ |+ k
+ M) b! y) N: _0 j6 C3 a
2 E" v9 T- \! L" q1 u2 Q4,弘法境界(无法无我)
8 ~) X8 M' R$ [2 M
3 d9 N' J) S+ a J# V, a 《论语·先进第十一》有一篇文章,孔子跟几个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座谈,孔子请弟子们谈自己的志向。子路先说我能治“千乘之国”,既大国,冉有次之说“可以治小一点国家”,夫子哂之,笑不露齿为之“哂”,就是有点讥讽的意思。公西华一看老师的表情,觉得他们说大了,自己说小点。孔子问他:“那你呢?”“我不能说治国,也就是宗教祭祀的时候,可以主持这个祭祀”。有一个不说话,就是曾皙。老师说:“你呢”?他正在鼓瑟,老师这一问停下来,把瑟放在席上,说“我跟他们都不一样”。“那你说说,没关系。”“我就是想啊,到春天,大家穿着春衣,带着几个人去游泳。然后我们到台子上,吹着凉风,唱着歌回来。”孔子说:“吾与点也!”我跟你是一样的。
& N; H9 |% ?5 c1 N( c( Z/ O6 \+ ]* C( C- \6 D- o ?
是不是孔子想退隐,想过悠闲的生活,不在去治国?不是。他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于世间的一切事情都要能放下。佛家的话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没有自性,不要执着。要有这种心态,一切都会放松的,这是一个更高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说不出来的。就在带着人游泳,吹风,咏而归,就是这种状态,怎么能描写出心情?孔子理解了,“吾与点也!”前面都是执着,这是不执着。然而,一旦国君让他去治理国家,他绝对要出马,出马的时候就准备不出马。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渊不幸早逝,孔子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盆粗饭,一瓢水,别人不堪其忧,他不改其乐,乐什么?颜渊的乐是儒家学说里的一大公案。乐得道了,得的那个道不能言说,是自己能体会的,是自己人格的提升。
' I9 j1 @. W! Z; @. w2 S# J( A4 E/ X2 i7 A" a% \) f3 A# I
“为什么修学”、“怎样修学”、“修学的科学性”和“释儒圆融”这四方面都是相通的。到此大家会不会说:我别学佛了,和师父告别,我找许先生去学儒家经典。这么做不对,相通是相通,学佛者当以佛所说法为殊胜,为究竟。别的教,道教、儒教……不要拒绝,但这些只是一种加持之力,没有加持之力你进步慢。我们龙泉寺的出家人都在读儒家经典,我想师父是让你们增加加持之力。真正的力是自力,自力来自哪里?来自佛经。人必须有一个坚定的信仰。有人从事儒家,就以儒家为主,拿别的来加持。坚定信仰,不能动摇,这跟西方不一样。在西方,我信奉某教派,要嫁的男人信奉另一教派,我就放弃了。信仰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改变的,如果是那样,那就不是信仰。佛学有严密的体系,不是三年、五年能把握的,佛教最终是引导人们走向真理之路,所以不要放弃。
0 a0 u7 C5 Q1 l! V. O
3 D7 s) q7 U8 A+ W6 Y- ?0 ~: u 最后我献给大家六句话:“XX常转,佛光普照,世人解脱,国泰民安,大慈大悲,世界和平!”这样下去,就是国土净,平下净,世界和平!6 r$ \6 E. _$ a% T; v
! _+ E0 p3 J/ U- }5 Y# g% ^' @ 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