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戴狐狐; r4 f" t# O+ o. S4 n0 U
不久前,英国语言专家大卫·葛拉多尔发表文章说,未来10年,新的"必学"语言很可能是中文。事实证明,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己有太多信息表明:中文正在跃升为全球仅次于英文的新强势语种。据中国中央电视台报导,目前在中国以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全球今后需要汉语教师将达500万人。
3 m) A7 |* ?; Q: N* N6 O! W; e( }$ H2 m4 I# @7 R
加拿大中文教育不容乐观) M5 l8 R5 o; H. X
4 j/ {, b6 t% k$ n3 N% ]; m/ S8 T
在美国,有3000所公私立高校中有三分之一设有中文科目,300多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加州高中生毕业考试几年前就首创应考中文科作为外语能力。西部的犹他州更是颁布法令,要求全州的公立中学把中文作为必修课。2003年12月,美国大学理事会宣布正式将中文列入AP课程。(AP的考试成绩既可以作为申请大学时的资历,也可以在进入大学后计算学分,从而节省大学学习时间和学费)首次AP中文考试已于2007年开始,目前全美几千所高中同时开设中文课。在英国,2004年中文已被列入英国中学外语教学课程,并且已经在一批中学进行试点。英国政府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在英国公民中普及中文的学习。在法国,2006年3月,法国教育部宣布正式设立汉语总督学一职,以向全法的中学推广汉语。上世纪70年代曾在北京语言学院和北京大学留学、有着丰富中国文化和语言知识以及20年普及汉语教育经验的法国人白乐桑被任命为首位汉语总督学。在新加坡,华人虽然很重视学华文,但华文水平整体下降速度最快。; }; X6 q4 ^9 C0 S
/ {" ~( `0 t. {, [/ |
与美、英、法等国不同的是,在加拿大,华裔占总人口比重遥遥领先,如今,大多地区公、私立中文学校遍地开花,华人对子女的中文教育虽说重视,然而,现有的中文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7 Z9 {0 t" T/ Q5 c! Q& h7 e. \1 `3 E( T* s& K
学生及师长的迷惑多
2 k: e! s& w+ W1 h9 Y8 J+ f D0 ?0 g( Z; l: j
学生如是说:
5 N, D' {2 G* Y; u! YA:中文学换教材与换老师速度一样快,一直在争论到底是教字还是教文化,搞不懂,我已经换了三个中文学校,现在我也只会写最初那么几个字,听说也有限。
3 x, y) ~! j5 X# D. VB:中学每周末三小时,纯属混事儿,我很讨厌写中文字,现在能说这点有限的中文应该归功于我回国那段儿时间,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前后加起来我在国内呆了五个月,后来在大学里与中国留学生接触时间长保持了现在的水平。我认为,周围没语言环境肯定学不好中文。 V3 A1 F# J9 O. M3 e8 `
C:到中文学校学是因为自律性差,另外这里有教材,有环境,回去也好以教材为主做课后复习。
" G) t, h8 c- R8 M/ h" U: KD:我在"文华艺术节"上获过奖,这个奖激励我继续学下去。 . [1 ^7 A. ?. X2 m" ^6 [1 |
E:台湾老师教我学繁体,来到这里老师教我学简体,到现在我也不知该学什么。
0 \. v" b" N8 r1 z
5 s4 P/ M" J) K. R# T ]教师的难处: % p4 F$ h7 o, y
A、 很多家长只是抱怨老师素质太差,甚至很失望地认为孩子是永远也学不好的,可我想说,父母的角色比老师更重要,其实你们根本没有努力帮助孩子去学,何谈学不好。 ; a H3 V* T3 m* S6 W
B、简体字的存在,是我放弃教中文的主要原因,因为繁体字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台湾仍在使用繁体字,简化汉字根本是对中国文化割断,汉字笔画由繁到简就没有书法艺术可言。是中国文化之"罪",或者说是一种对历史的无知,或者是别有企图。 - `/ U" K2 C9 l- @1 h4 f
C、 当日本在考虑如何运用动漫等时尚元素的"软实力"影响世界的时候,中国却在讨论汉字该繁还是简,这如同在讨论是不是应该"复古"的问题,我看这些人应该在加拿大教甲骨文。 7 W' Z! l7 M7 a( v
家长忧虑多多 ! f* }% n$ Y# x% U0 E& G
A:究竟是进公校还是私校,是学繁体字还是简体字,择中文学校与选高中一样,苦了家长,富了学校,坏了 风气,丢了公平。
7 n# ]' j: \ G( u7 NB:老师板书连基本的横平竖直都做不到,更要命的是教材错别字连篇,句子不通顺。这位自称在上海教高中的老师,让稍有常识的人一看就会知道这位同胞毫无疑问是个冒牌货。我们理解她谋生不易,但教育不能误人子弟。老师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把工作当成跳板,一会儿来个大陆的,一会儿来个台湾的,又一会儿来个香港的。 * Z9 B' ?( E! g6 h0 F
C:我的体会是,让孩子学华语,最重要的还是父母要下决心,唯有父母愿意花心思让孩子学华语,他们才可能好好学习。
5 ^! p7 R6 A/ b8 h2 jD:几十万人因语言环境的迁移变异而放弃中文也不会带来中国文字的衰败,只是中国移民的孩子不学中文和印巴或其他族裔的后代不学中文,其意义绝不一样。 r3 E# R$ B& c D% w7 I1 M9 m
E:孩子的汉语水平如何,最终取决于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在这里,必需以主流国家语言为主,才能更好融入。
. k: ^4 y# i& @( jF:选择了移民,就等于选择了汉语的逐渐消亡,其实就为我们的子孙选择了文化,这是悲哀的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你能控制一代,你能控制第三代第四代吗?逼他们学汉语只是自己的感情原因, 如果华语对生活和未来职业用处不大,不学也罢。
' t4 j* t \: [1 P; ~4 i
{7 y! P, v& e8 _& T+ g, c+ y该谁来管孩子学中文& S+ }' ?" |" F" R) Y9 r* F9 F. \
) E2 M/ X* |4 o, C- s, Z M
多伦多文华狮子会(非赢利服务机构)成立于1991年,是国际狮子会会员。1993年该会设立中文教育基金,其目的是每年举办一个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大型赛事"文华艺术节 ",以此推动中国文化在本土传承与延续。自1993年仅100人到今天2000人参与的大型活动,如今已成为多伦多华 裔和其它族群不可或缺的文化盛事,206项(中文53项,音乐104项,美术6项,舞蹈43项)活动透过竟技平台,极大提升当地华文水准,对普及推动华文文化功不可没。"透过多年举办活动的经验,我们观察到,学习中文每周三个小时当然不够,要让学生感到有需要,要鼓励他们阶段性回国,要定期参加有激励性的竟技活动。黄元荫秘书长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多伦多文华狮子会将于4月17日至5月16日举行第十七届【文华艺术节】,比赛项目超过一百项,内容分四大类:中文学术、音乐、绘画及舞蹈。今年再增添二项比赛项目,包括方言朗诵及合唱, 借此加强训练学童的思考组织及表达能力。预料今年参赛人数将会超过二千人。目的是让华人社区内的学生及成年人有机会在语文、音乐及其他艺术上互相切磋,同时亦鼓励各族裔学子学习中国语文及各类艺术。截止报名日期为2月28日,查询电话416-591-6600。比赛章程可于【文华艺术节】网页www.mlartsfest.com下载。* }0 n2 L9 m( [. x
+ W+ n+ J$ Y; g
黄元荫告诉记者,比赛是媒介,重在传承文化与精神。每次举办这项活动都会遇到很多困难, 关键是资金不足,我们的会员要捐款,要找赞助,商户不愿拿钱做这样的事,名人出现要求有效果,到底应该出席的是哪些人等等,最头痛的是中、港、台三地人士要求各不同,平衡这种活动的确要靠一种力量。随着国际市场对中文人才需求激增和中国经济力量的扩大,我们想多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华人人口比重虽多,但华人在本土参政比例小,我们想尽量争取多一点,多一点政府的力量与支持! 在谈及学习华文对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黄元荫说起自己在美国读书的女儿和在香港工作的外甥女,正是由于她们能讲一口流利的国语而获得机会,女儿被在中国大陆国际性大公司NIKE看中,外甥女现在负责亚洲市场。随着中国市场对欧洲国家和加拿大国家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加拿大人对学习和掌握华语的兴趣愈来愈浓。黄元荫说,比赛中发现,更多的外国人在中国领养的孩子家长甚至比中国家长更热心,从这一点也显示出,华文在世界的重要性在不断升温。
; C- ]/ ~: e9 }2 N0 ^) j u8 H2 i# k; i d- W& D
采访中,资深教 育工作者、文华艺术节首 席评判梁汉敬对记者表示,母语是塑造人格行为的根本,是促进人思考的基础。华文普及尤其重要,单纯依靠民间力量极为有限,资源不足,资金不够。只在周末后的学习,本身就是课后业余时间,重要性已被淡化。他建议,所有族裔都应向政府 施压,在平等大原则下,学生应先母语,再英语;对加籍学生,其母语为英文者,则另加一外语,成双语学制度,有示平等。针对华文,也就是说,应该把华文真正放入正课时间段,与其它课程拉平,由政府请中文老师来教。无论印度语、葡萄牙语或其它语种也该如此。公校与私校,收费统一,课本统一,教师要达标,还要有统考。这,才是一个多元国家的多元文化。我们知道,这样做需要时间,但我们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推动。7 D1 U% D) _2 ?# l4 `+ \
3 Y+ e' ~8 ^5 [2 m/ Y. z
多伦多早期中文学校大多由来自于香港、台湾的华人创办,有些学校已有几十年历史,享有很好声誉。随着大陆移民不断增加,中文学校发展迅猛,逐渐形成新的竞争格局,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不同特色的中文学校在办学方向、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产生分歧,尤其是,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于不能容忍中华文化与文明在多伦多消失的人,出于对教书育人热爱的人,与那种只想靠办学谋生的人想法从本质上的不同。而无论对谁来说,如何生存,如何持续发展,是中文学校发展的关键。多数学校很少得到来自政府或社会团体支持,以收取学费为唯一经费来源的学校根本无法生存。于是,多数学校遍地开花,起起落落,尤其是私立办学。
0 w: e! z+ q4 f' f7 e2 B* u( O- s" G. B, y/ F: q$ H! X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平衡来自中、港、台不同索求、不同声音;如何满足华人学习中国文化的需求;如何提高师资力量;如何增强办学水准;如何协调主课与业余;如何打开各个族裔彼此隔离的"自我堡垒;如何更好立足本土,保存自身文化,融入主流。上行受阻,针对社群的华文文化到此,已经形成瓶颈,谁是标准?谁来监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