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3)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luckyab 于 2009-12-24 09:40 编辑 1 ]! @" A) b* K. `- Y
3 Y4 G0 x4 Y5 G2 i* Q; q7 `/ g8 d择自网络:1 \- z5 D) z. n9 o& |2 H3 U# C1 M
' ?1 X) e3 s9 g. t5 B3 s
宗教理智论 - U" s6 L, ~! j$ }; F
4 a0 }/ L5 V% L3 Y1 l& b' ?宗教理智论以理智、逻辑去探讨宗教,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可反教也可护教。9 [4 ?/ B o! e. X% F
$ P, J, W$ j- I$ a: w反教者观点以罗素词锋最为突出,首先,他认为如果万物都有起因,那上帝也应不例外,而宗教所说的第一起因根本是无逻辑可言。第二他认为科学带有某程度的随机性,今天我们得知量子力学、混沌理论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测性,这表明自然法则很可能非出自决定一切的上帝之手,而仅仅是不断变化的科学的暂时结论。另外,他又认为神学家充满了「人择原理」的不合理期望,神学家认为世界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是为了让人们生存,这种比方无疑等于说人长出高高的鼻子是为了架眼镜的道理一样,将结果变为原因,罗素认为人类的出现只是自然进化的一个产物,如果上帝是创造者,为何创造了法西斯党或这么多恐怖主义?他又认为,如果是非标准取决于上帝的话,那上帝本身就不应该有至善性可言,如果相信上帝是至善,那么就不得不承认是非标准由上帝以外的东西去下判断,这种两难,亦令有神论者为之结舌。- _% L- q+ ?& P' D9 X' f4 U6 }) g& ~
" T1 u5 o. ?) W/ E1 G斯温伯恩是着名的理性论护教者,他主要从「为什么存在最着遍的自然定律」着手,他强调很多人忽略宇宙一开始不存在,或一直处于混沌状态的可能都是非常大的,因此这种高度秩序的宇宙是令人惊讶的、超出科学的,而这并非由于科学落后未能解释,而是科学的本质必终于某种终极的自然定律及物质结构。这种「终极」的其中一个可能解释是一神论,因为在一神论中上帝肯定有能力做到这点,秩序性除令宇宙更美好外,还可让人控制自然,改变自然以生存。进化论观点在这个问题中是不可能优于设计论的,因为我们不免要问到进化这种法则到底是从何而来呢?这令我们要么不作解释,要么从假设中作出解释,即以一神论假设作出合理解释。7 W( D! b, _4 S+ n' y* N: f, H
+ q ~1 d) D! K+ v( o
对于以上两种从科学、理性去解释宗教的理性论(对立论及相关论),蒂利希认为太多人把宗教看成是一种只有低级证据而依赖宗教权威的知识,但他必须厘清宗教与科学有着本质上的分别(分离论),用科学去反教或护教皆是无谓的,因为两者所寻求的真理在不同的意域,理应分而治之,科学只可与另一科学相争,宗教也只可与另一宗教相争。他认为诸如量子力学测不准理论一推出,马上就有人用来证明创世论、神迹说、自由说是可笑的,争执得最烈的进化论,反对者只拘泥于圣经的字面意义,把创世抽述科学化,歪曲信仰,亦干预科学家的研究;支持者则把人看成是低等生命进化的产物,忽略了人性、人与动物的分别,而信仰的真理是不能用物理学的发现来证实的。: r" I' K" U, z. g) ^; k
7 [( J4 j/ `7 O* ?# f8 V宗教情感论
- q; v# p5 r. F/ J2 l2 N
' G& k5 z1 ?7 c5 m宗教情感论旨在表明宗教的本质与意义非体现于理智的活动和成果,是一种直觉「无限者」、「神圣者」而生之绝对、无条件的依存感。$ a9 V# {) m" ?* \6 u. ~+ b/ o! t& G8 q
& l' D) c2 `( _7 O
施莱尔马赫认为以科学理性或道德伦理去批判宗教是肤浅的,科学讲求勾勒世界的实在性,以同相、规律性去推演事实的必然性,而道德则从人自己出发,发展出一种责任体系,靠终极权威下命令认为什么该做不该做。宗教有自己一套,总的来说,宗教是「绝对的依存感」。透过直觉有限的活动,对我们面对那些不可见的、永恒的满怀崇敬,一旦直觉宇宙,则认识自己之渺小而感谦卑,从而唤起「对无限的情感」。奥托指出宗教经典以大量词汇描述神性,当转达之概念越明确令人越倾向对宗教作出理性认定,然而宗教是「无理性的」(the non-rational)(注意意思并非「非理性」the irrational)。我们只借用词汇来断定主体的属性,然而这无限的主体又是不能单靠它们来领会的,他指出这最高的被直觉者--「神圣者」--必须排除任何道德因素,这个「神秘者」令人产生「畏惧感」、「崇高感」及「活力感」。
2 s# B4 b( b" u5 i! c8 p3 V! d- a8 |% Z: c
情感论甫一推出即受到逻辑上的质疑,施莱尔马赫暗指没有情感的宗教体验是谈不上信仰、宗教,换言之宗教情感可证明信仰。可是别忘记如果宗教是「无理性」的,为什么宗教情感可以以因果逻辑去证明信仰?一旦承认这种证明,即承认宗教包含理智成份,它就必受理智论批判。虽然奥托表明宗教体验只能看作是「解画的一种代替物」去接近宗教,是描述终极时人类以表意符号硬堆出来的最接近语言,但这亦无可避免表示当中有某些概念是能够描述宗教经验的。当代学者更有研究指出情感需依赖于认识或概念,当中有理性的元素,而非情感论者提出之「无理性」。另一宗教学家潘能伯格批评情感论者将宗教沦为个人经验,宗教只是各人自己对无限情感的主观,而这种主观却没有任何约束力。
9 C) [3 Z! e" h+ m/ F: i0 C/ T& c" }$ |8 ^) Q' E" K9 }( @) @( T
宗教意志论
' J9 ` T+ r$ Q3 u4 q- g9 R( @8 m; p1 o9 Y& N7 L
宗教意志论起于帕斯卡,由詹姆斯承之。总括来说,信仰轮不到我们用理智去选择信与不信,而是分析风险作出赌注,可用「信仰的赌注」这五字来作结。前题是信仰上帝是一项「真正的抉择」,詹姆斯对真正的抉择定义为「有生命力的、不可迴避的、有重大价值的」,在目前我们正反两方皆各有论据,在可见将来也不见得有人能完全支持或推翻神存在的命题,因此我们并不可委身理智而犹豫不决,因避免谬误而丧失好处,而这也大有可能令上帝不悦,而信与不信可看成是人生一场重大的赌注,如果相信有上帝的存在,赌赢了可获得一切,若赌输了也不会失去什么,然而若不信有上帝的存在,赌赢了只是情感上的胜利,而赌输却将失去来生的盼望。! v% y( i; _" k. m P1 g
- N1 a1 \ F) w, k1 \; D" ~" P2 P" |' t关于意志论的观点,罗素批评意志论为「功利、主观」,第一,詹姆斯只一厢情愿认为信仰宗教可得到永生盼望,可是在这命题上他没有去证实过,有可能信神反而要下地狱也说不定。另外,对虔诚的宗教徒来说,神是确切存在的,就如历史上有过毛泽东这样的一个人,正统的宗教徒会认为「我信上帝,故我有福」,而非詹姆斯所说的「如果信上帝,你就会幸福」。意志论将宗教的超越感、神圣抹掉、要求绝对委身的教徒变为功利的现代商人,只会令人变得只信好处,不探真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