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学很火,经济学的名声也很受损。多数经济学家愿意讲金融危机的故事,但是很少有人承认经济学在巨大的金融危机到来前实际上是处于无知的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关。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公众往往注意的是某某著名经济学家讲一个问题时的结论是什么,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 }/ s. m K" @" H5 \0 j3 D) }1 t5 r% w' i9 E! `- y) a# L
刚刚去世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经济学的最大贡献是推动了经济学的数学化。据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学界与物理学界有过一次对话,初衷是经济学界希望能够从物理学借鉴更多的方法论。对话的结果发现,经济学在数学方法上的运用已经与物理学相当。但事实上,数学特别是最前沿数学成果在经济学领域的广泛运用并没有改变经济学的社会科学性质。而所谓社会科学性质的特点在于,人作为事件的主体和客观,反应机制、过程与程度是不可确定的。经济学不同于物理学的地方就在于,对一个事件发生后的社会反应只可能用假设的方法来处理。最典型的就是,假设美国赤字大规模增加后的社会反应是,货币供给增加,并最终会引发通货膨胀。但在现实中,也可能会有另外一种假设,即美国大规模财政赤字刺激了新产业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美国税收增长了,赤字规模逐步减少,出现了没有通货膨胀的增长。从理论上说,这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很显然,是否接受经济学家发表的结论远没有关注经济学家采用了什么假设前提更为重要。: ~! o' I* [: S- d {6 b.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