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成唯识论》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物质观
: S% j; \5 {7 g( W6 S
" f8 k# A; u, ]% P- s2 J9 K) b林国良
$ `7 H8 H+ f9 ^0 e; w. g a* Y2 [ q) T5 N: ]: c
[上海]上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 m0 {0 |% W1 n3 K8 @' `% N. m5 c/ Z/ [ c3 b3 P+ n
66-70页
4 b$ o- {. {7 g; e/ Q2 M* ?7 b
- H/ q! g( k2 y+ _【作者简介】林国良(1952- ),男,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上海大学 文学
1 P K" Z2 C6 c! Y- v院,上海 200436+ s9 }# y5 O8 f2 [+ z# t' }& Y
【内容提要】唯识学的物质观包括物质起源论和物质结构论。唯识学认为:物质和极微# `( |, N# c; O6 o# u
(物质基本单位)不具有实在性,因为它们不存在永恒不变、不可分解的本体,物质是
4 }* c& u$ }3 b! G$ T4 h8 A' A4 D8 A a由众生的第八识变现。唯识学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正统派——哥本哈根学派的思想有" s" h) e+ N+ N; ~
某种程度的共通性。
7 K2 t6 o5 e- E0 S6 f/ c【关 键 词】唯识无境/哥本哈根学派/物质非实在性, T0 m6 b) _6 \- ?5 E, F
【参考文献】
I. @! n! g' X4 f# g" Z[1] [美]M•盖尔曼.夸克与美洲豹[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5 G0 B9 [9 y2 R4 K3 r3 f1998.
! Q6 g d9 T" E& e3 V9 n0 E[2] [英]戴维斯,布朗.原子中的幽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N/ S) H' e6 A: `
. O0 S; Y' J) h% L% {唯识学是佛学中最为精致的一个理论体系。近代弘扬唯识学的一些佛学大德,% o4 F, T0 o) S5 Z
曾对此学说与现代科学的会通抱有极大的希望。而现代科学的发展,似乎正在为这一会
$ j7 ~: M( \, u/ Q# G( c! q通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本文将依据《成唯识论》(以下简称《成论》),通过唯识学与% M2 O# V6 o6 r1 a
量子力学的物质观的比较,对这一会通的可能性作一描述。
. Z$ M3 {. \5 y' A7 d 一、唯识学的假实现
7 S& S9 e% n1 u1 ]唯识学的物质观主要有物质起源论与物质结构论两方面的内容。从物质起源论来看' l2 z1 m/ i, W9 ~& ?" b
,唯识学认为:物质非心外实有,而是由众生的第八识变现。从物质结构论来看,唯识: |: g; ]$ n: v. g
学认为:物质不是由极微(物质基本单位)构成,而是由第八识变现色法中的实法(基5 M% ]' F+ e9 Y9 O4 a+ P6 j: ~
本物质),再由实法形成假法(各种物体)。而此处的假、实概念正是理解唯识学物质
" c( I0 s- Z8 b$ i8 ^观的一个难点,故有必要先对唯识学的假实观作一介绍。. z* [& T7 \' u$ ~- B
唯识学的假、实概念,既有与佛教其他学派一致的含义,也有其独特的含义。唯识5 `) h+ I1 ~. f9 u. R
学是在两个层面上区分事物的真假虚实。第一层面的区分依据是永恒不变性和独立存在
. d0 D5 j; x, G1 q性,这可以说是在区分事物的假与真:第二个层面的区分依据是事物的成分和作用,这
- w4 d6 V) {: f就是唯识学所说的假与实。这两个层面大体相当于佛教所说的胜义谛和世俗谛。首先,
( W: P9 n ?: o" b; a* e如按胜义谛来区分,则一切事物都属假而非真,即都没有永恒不变性,也没有独立存在
* I5 [: k( l( S( E, @* Y4 b/ j性。其次,如按世俗谛来区分,唯识学将事物区分为实法、假法与非实非假法。此处所
v2 s, S+ L2 d( ~7 l9 ]: T谓的实法,是指具有单一、独立的成分,能起现实作用的事物。如果一事物是单一成分9 U3 y$ Y4 B, I+ P
(不是复合成分),能独立存在(不是依附性地存在),能起现实作用(不是幻觉等不
) {* f: G7 Q8 E% ^, z; b能起真实作用),就说它是实法。所谓假法,指非独立存在、但有现实作用的事物。这
* n, H5 D5 ^7 k* @; A类事物是一种没有实体的假象性的存在。假法分聚集假、分位假等。以聚集假为例,它
1 P3 G) m) ^- }0 Q+ O6 y们是实法的集合,如由色、声、香、味、触等基本物质现象聚集而成的世间各种物体。
% G& L1 ~1 u( m) Y6 Y W所谓非实非假之法,指根本不存在、因而没有现实作用的现象,即幻觉、想象等所显的
/ i4 ^% r8 z0 F+ {事物,如由幻觉而见的空中第二个月亮等。
1 s+ D9 {0 H7 d5 R, \& Z 二、唯识学的物质起源论& @! G, O' ?" f7 @
1.物质非心外实有
# h, y& _3 `7 l# N' Y: C《成论》开卷便是对我执与法执的批判。对于破我执,唯识学认为,无论识内还是6 {2 L# U5 F8 z3 ^
识外,所谓的“我”都没有实体,都非实有。但对于破法执,唯识学强调,识外诸法(
& n+ ]; ~3 h d9 [7 k6 R& F* g# l9 I外境)无,识内诸法(内境)可有。因此,“唯识”的真实含义是“唯有内识并无外境+ C. ~( H( `' ~- B% O* L' y8 H# Q
”。《成论》一开始就对外道和小乘的心外法实有的观点进行了批驳,而这一批驳正是, D, Z9 F6 k" n0 d
以上述二重假实观为基础的。例如,该论卷一在破胜论的观点时指出:胜论的诸范畴中+ B0 y6 I1 X2 R. e7 ]% @* \4 s
,首先是那些始终不变地存在的范畴,如果那些范畴能产生结果,那它们就不是始终不+ u1 h+ F& n+ a6 L$ B0 x7 W- u
变的,而应像它们所生的果一样有生灭;如不能生果,则其所谓脱离识的真实存在,既
0 p( {9 S9 l1 ]0 D* l/ y0 s, I. K无作用,纯属子虚乌有。再说那些胜论也认为是变化无常的范畴,如果那些范畴有质碍
' G+ p. s" L6 R' C) E0 T$ v9 W, I1 p(即具有质量、占据一定的空间而互不相容),那就能分解剖析,应非“实”;如果它! E; h) w" |& C0 A! t% \
们没有质碍,那就是与心和心所一样的非物质性的存在。(注:限于篇幅,此处未引原/ q0 u" y7 p X# L2 b! q5 y7 f; {5 ~/ t
文。此处及以下译文均引自笔者所著的《成唯识论直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5 G, F8 ]6 \$ {% o3 }8 U' V
版。)
7 f5 Y' h7 F, [8 y由此可见,唯识学是从“真’与“实”两方面来否定外部物质世界的实在性。即如2 {5 w9 e( N. J+ B, x% {
果这些物质是“真”的(具有永恒不变的本体),那它们就不能变化而产生其它物质;4 ^2 h- ?$ M9 z% ^. C
既然物质世界生生不息,那物质就不是永恒不变的;既然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那就“! i" W8 |2 Q2 z" k
非真”。再从成分来看,既然物质有质碍,那它们就不是单一、独立的成分,而有结构
$ L& [- y+ Z8 }1 u和组成成分,可分解剖析,所以“非实”。(但如果物质没有质碍,那就不具有物质性
0 k/ e$ [; D/ U% F( B+ D,也谈不上是物质)。既然物质与物质世界非“真”非“实”,所以不具有实在性。世
8 P, }7 [; h7 W. e人通常将他们感觉到的一切物质现象,都看作是“真实”的存在;唯识学不否认物质现
4 y9 q8 v2 X2 x# O象的存在,只是认为它们不”真”不“实”,是一种假象性的存在。因为物质并没有永 B {, }; V1 L0 O5 z, ~
恒不变、不可分解的主体。佛教常说“一切皆空”,其“空”的含义也正在于此,即不# f) a7 k1 L# V2 |
是说一切现象都不存在,而是说一切现象都没有永恒不变性。/ q9 w& }8 v9 f% N
2.物质由第八识变现( w2 S2 l. Z) x% V5 ^% S2 s" m
如果物质不是一种客观、独立的存在,那它们又由何而来?《成论》卷二指出:“" I: l& Z2 T% h) b/ K- c5 C
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阿赖耶识由因缘的' H/ d; w" [ B6 |" \# X' o
力量生起自己的主体时,在内变现为各类种子与物质身,在外变现为器世间。这里,“
3 u. B" v2 a" s5 n阿赖耶识”就是第八识。唯识学认为,在人们熟知的五种感觉(即五识)和意识(第六
/ }; X8 T% M1 `- |0 Q识)之外,还有第七识和第八识,而在八识中,第八识是根本识,是一切物质现象和精1 \$ u& Q$ K; q& b, _( e( v" s- E
神现象的本体。一切众生都有各自的第八识。《成论》对第八识作了详尽的论述。引文
) v1 `; g$ C v! O中的“器”,即器世间,也就是物质世界。所以,唯识学认为,整个物质世界是由众生4 [# G* e1 I% U' u$ X ^
的第八识变现,并非脱离第八识而独立存在。
- [+ P% r2 c7 ~如果物质世界是在众生的第八识内,那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呢?按唯识学的“三分& G: e( ~3 t2 e3 d, ?* w9 \
说”(为求简洁,此处不说“四分说”),八识都可分为三种成分:相分,见分和自证5 t8 K6 W& U# P: n* N
分。识生起时,识的主体(即自证分)变现出相分和见分。见分就是识的认识作用,相5 v5 j7 d1 d1 ` B: l6 \% Y- w5 o
分就是由识变现的认识对象。所谓认识过程,就是见分对相分进行认识,自证分则对这
7 V9 V4 X! w9 |, U5 f% I( Q% K一认识过程进行证知。因此,粗略而言,每个众生在诞生时,其第八识就变现出了他自5 g+ O* z% x0 m
己的物质世界作为相分。由于共同的业力,同一世界的众生变现出的物质世界也有相同
' K/ T( p9 w( K* E8 }性,互相重叠在一起,犹如一间房内众多灯开亮后光线交织在一起一样。综上所述,唯
+ O3 Q" h0 J8 D# H! g8 F( A1 g, a2 I识学并不是全然否定物质及物质世界的存在,只是不承认它们是一种客观独立的存在,, y2 g/ L0 O# B4 V0 u
而认为它们是一种依附于第八识的存在。" ]; m" c' M3 v }8 j S7 {
三、唯识学的物质结构论: _) d* U* x" E2 f+ N# A5 x7 D
1.物质并非由极微(物质基本单位)构成. L/ }( h2 f$ v1 I0 `2 n4 K, w' X: z
古印度的大多数学派、包括佛教小乘学派都认为物质是由极微(物质基本单位)构
6 m% o# V6 q* n! R: e6 ^9 _9 d1 }成,并认为这些极微是实有的。而唯识学则对此种观点作了否定。唯识学认为:极微决" z6 ` d) O. W7 `# o/ v( O
非实有,物质也并非由极微构成。《成论》指出:“谓诸极微,若有质碍,应如瓶等,
5 r- t7 @8 B4 t- z是假非实;若无质碍,应如非色。”即如果极微没有质碍,那它们就是“ 非色”,即
. Z$ T& _7 P8 s不是物质;如果极微有质碍,那还是可以分解剖析。所以极微也非实有。“既多分成,+ G" K; X5 w8 C4 p6 t3 H! F' s
应非实有。”即只要事物是由多种成分合成的,就不是实有。
/ B' s) c- t' x/ a, W9 o" r如果极微不是实有,那极微这一概念又是怎么回事呢?《成论》指出,对于那些认
4 z# g8 q3 {( I: n- N为物质存在着真实主体的人,佛说极微,让他们逐步分解剖析,排除假象,并不是说一
4 y( X: c/ C P) A5 h1 q切物质真实存在极微。“虽此极微,犹有方分,而不可析,若更析之,便似空现,不名; C. i b5 l. b' P- x1 D& b& p
为色。故说极微,是色边际。”即这极微虽然仍占有一定的空间,但无法再分析,若再; [( [5 ^1 {' C5 F* a* s' O6 l/ T
对其分析,就有与空相似的形相出现,不能再称为物质了。所以说极微是物质的边界。
3 I: F% e, o2 g8 W7 e" ~由此可见,唯识学认为:实际上不存在极微,极微只是思维的产物;或者说,极微
% q- T, U9 K3 k. u; W仅是一种假说。《成论》还指出:“然识变时,随量大小,顿现一相,非别变作众多极
- b, z F! i9 A- Q" z/ }1 X微合成一物。”即第八识变现物质时,无论其体积是大是小,都是一下子出现全体,并' ~$ \5 T! y& a
非另外变作许许多多的物质基本单位,然后再合成一种物质。所以,物质也并非由极微6 k/ k% J- X2 t+ c' l
构成。+ b- _( ~3 D9 W2 o4 R6 h
2.第八识只变现实法,由实法形成假法. i$ E6 \9 S$ a9 h6 m
如前所说,物质是由第八识变现。但更严格地说,物质现象有假有实,而第八识只7 Z! ]+ ~9 ^4 T4 } r3 I5 c
变现物质现象中的实法。《成论》指出:“略说此识所变境者,谓有漏种、十有色处及
# p7 T6 d2 q* @- m堕法处所现实色。”其中,“有漏种”即世间一切事物的种子,“十有色处”即五根(
/ i1 H# ] J3 v: ]眼、耳、鼻、舌、身)与五境(色、声、香、味、触),“堕法处所现实色”即法处所
% R# K1 ~# w' `8 F2 r摄色(意识所能认识的物质)中的定果色(由禅定而生的物质)。上述诸事物中,种子
% t* {1 b- w- o+ C、五根与定果色均为实法,均由第八识直接变现。而五境有假有实,以色境(即视觉认/ `* N: e- M4 b5 x5 N) j) o
识对象)为例,色境包括显色、形色、表色三类色。在色境三类色中,唯识学认为,只
4 @5 g5 v5 f! D+ M1 L有青、黄等四种基本色为实有,其余均为假有。此外,五境中的声境香境、味境、触境; U# O3 e" O- S
中也都有假有实。而第八识只变现五境中的实法,不变现假法。《述记》中举了一个更
, b9 @% _2 t. O, c3 X' i明确的例子:“即触处中,第八所变,唯能造,非所造,以无体故。”佛教所说的色法: v" f7 h* v! ?8 W5 m0 T
(物质),包括能造色和所造色。能造色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色就是五根、+ [" ~9 }4 a2 |5 t
五境等。能造色是实法,所造色中的五境有假有实,而其中的触境的所造色(如滑、湿- P; ^: S2 a9 a1 C- I
、重、轻等)“无体”(即无实体),均为假法。所以,在“触处”(即触境)中,第9 o. ]4 R: k' B( R! V. S
八识只变现能造色,不变现所造色。
5 T1 J2 W+ I' n9 D! |( f这里,在讨论唯识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中,必须注意到四大种与所造色的关系。因为
, [9 w' _$ U7 B9 i6 I粗略地说,是能造的四大种造就了所造色;但精确地说,四大种各有自己的种子,所造* u) ]; t F; T/ P8 W% D
色中的实法也各有自己的种子,因此四大种与所造色中的实法都是由各自的种子而产生4 _& Q. i d* a' N. B; d
,那为什么说是四大种造就了所造色?唯识学认为,四大种有五种“因力 ”,据此可: I4 t- C+ @0 h) G
认为是四大种造就了所造色。这五种“因力”,一是生因,即所造色的种子要依赖四大4 p# I6 v, C. J( B9 H6 K
种的种子引生,大种的种子生起时,造色种子才能生起。二是依因,造色生起后所占据
. R, ]# ?8 d/ _- A的空间,就是引生它的大种先前所占据的空间,造色没有能力离开引生它的大种而去占
6 T3 D8 M" I6 y# |$ f据别的空间。三是立因,即当大种变异时,造色也随之变异;大种坏时,造色也坏。四0 V* ^; `+ r! w; @" d
是持因,造色能相似相续地生起不绝,是由大种摄持令住的力量,若没有大种的这种力+ E' S ?9 d) x$ O2 m/ Y
量,造色就会间断。五是养因,即由于大种资养的作用,造色得以增长。由此可见,所
/ m1 i9 ]- P' s0 Y2 M1 @造色虽是由因缘(即自己的种子)而生起,但四大种是它们生起和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增
2 x3 {5 l' v( |% e* p上缘。3 z, s0 S# L" V) |& g
就这样,第八识变现了四大种与五境中的实法,后者相当于基本物质,再由这些实2 G5 A7 I; E+ X+ Z) K
法形成了各种假法,这些假法相当于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物体。所以整个物质世界,包括
9 }. o) W9 {3 V3 b我们所见的各种物体,都是由五境中各种实法和假法聚集而成,是一种聚集假。
7 ]/ H$ ~6 v. o- [: A+ Y9 K4 Q4 i 四、量子力学的物质非实在论5 u5 l, j; m6 V2 z: V3 \
在科学发展的一段时期中,人们把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割裂开来,认为宏观世界服
2 Y+ R7 X" G8 T9 Q) N9 B8 Z( m从决定论的规律,微观世界服从统计的规律。但现在的科学家大多倾向将两者看成是一8 o S+ O: i, }6 J' z( q
个统一的世界,两者遵从统一的规律,乃至有的科学家认为:“经典物理学只是一种近/ J8 b6 [/ ]/ ]! }; N/ o
似,而量子力学在现在看来才是精确正确的。”[1-P136]而正是这被看作是真正“精确
8 M Q# @7 g0 C6 x+ K X正确”的量子力学,其发展的历史为科学与唯识学的会通描绘了一幅日益光明的图景。
0 M% J# c7 x: Y8 \: z2 h6 U5 y+ _限于篇幅,本文仅就物质的非实在性与基本粒子的特征,对两学说作一简单比较。+ G: l( @! g: v, T
在量子力学发展史上,一系列著名的实验和理论,都对传统物理学的物质实在论产2 T4 M9 W, v: r1 V! A1 S3 y
生了冲击和挑战。以“薛定谔猫”为例,这是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的一个著名思想实验 q5 n/ X2 u, Y+ j% u
。薛定谔设想,一只猫关在一钢盒内,盒内有一小块辐射物质,该辐射物质如发生辐射1 k) T1 t' E4 T. s# M; j+ G
,则会击碎一个小的氢氰酸瓶,将猫毒死。这样。虽然宏观状态的经验告诉人们,这只
d! G1 }! k5 e C猫非死即活,即必然处在死或活的一种明确状态中,但从量子事件来看,在某一瞬间,' R& g; b! ]; j5 x( N6 h
辐射发生与不发生的概率各为50%,所以,在某一瞬间,这只猫的死与活的可能性各为3 j+ x) ?3 G4 D
50%。用量子力学的语言来描述,即在某一瞬间,这只猫是死猫状态与活猫状态的叠加: I0 L) y7 D' L4 C
。但这种叠加状态已超出了人们经验所能想象的范围。那么,怎样才能确定这只猫的状
* c/ t, G% p( w态呢?那取决于观察,由观察可以决定这只猫到底是死还是活。“薛定谔猫”佯谬提出( W* ?* G( T @/ o: G6 R& c9 S; w5 [" l
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宏观世界的非实在性。“猫佯谬摧毁了我们本可以有的如下希望; A$ @1 H3 h6 @0 I
:即量子幽灵以某种方式局限于原子的阴影似的微观世界之中,在原子领域中实在的佯
0 A; W6 _2 B9 ?, \3 ]+ D$ s谬性质与日常生活和经验是不相关的。但如果量子力学作为所有物质的一种正确描述被* [; J' ?* p$ M
接受,这种希望显然是会落空的。如果遵循量子理论的逻辑到达其最终结论,则大部分
5 x; e% ]" b) Q$ H的物理宇宙,似乎要消失于阴影似的幻想之中。”[2-P27]所以,不但微观世界是非实2 D4 J! d5 A- v+ k0 p* ~
在性的,而且这种非实在性的阴影也笼罩着我们的宏观世界。二是观察者的作用。在上
# b" K+ U# c; T1 M7 M" ]9 {9 f述例子中,猫究竟是死还是活,取决于一次观察,观察能将死活各为50%的状态变为一0 Z" o/ l8 Y2 J$ l3 \9 \/ D; R
种确定的状态。如果将本例中的猫换成一个微观粒子,那就是一个更为普遍的命题。在
) q; O# C) H- ~5 ~没有观察者观察的情况下,一个微观粒子究竟是什么、处在什么状态中,全然说不准。
. U: O* W. G0 l# n, f根据“波粒二象性”和“双缝实验”,它可能是个粒子,也可能是种波。根据“测不准
# T; O( \; o0 {2 |! m原理”,它的动量和位置不可能同时有一个明确的数值。只有通过一次观察,才能使微
2 Y+ L7 b$ x( ~# K" Q观粒子处在一种明确的状态中。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正是观察,才赋予了微观粒子
' w' [1 x! E' V& b一种实在性。1 {# k" Q5 X/ t: N' ^
1982年公布了阿斯派克特实验的结果,该实验是为了检验贝尔不等式。“贝尔不等
) U+ x0 `" ~3 o1 @7 }式以两个假设为根基:第一个我们可以称为客观实在性,即外部世界的实在性;……第
y% Q4 j% w. f, s二个是定域性或不可分隔性,或没有超光速传递的信号。”[2-P44]而实验结果表明上% _; ?0 `5 ]0 _5 s
述两个前提不能同时成立。但如果放弃第一个前提,那就是承认外部世界没有实在性;
* r& t* b" i' z如果放弃第二个前提,那就表明通常意义的因果性(即因先果后)不能成立。物理学家3 V; l) G/ j8 q; k
纷纷对此作出了反应:有的仍坚持爱因斯坦的立场,希望在更深的物质层次上揭示出微6 [ z% p& _5 }) {1 V; c' A
观粒子的规律性;有的则放弃了定域性的概念,开始探索某种超光速信号的可能性;有
( e: k, ^# R4 m的则希望同时保存上述两个前提,从而提出了多宇宙理论;更有一些物理学家则坚持量
& U2 r4 Q( i% G0 D, x% B子力学的正统解释——哥本哈根学派的立场,强调了观察者在微观粒子事件中的作用,
) I9 m. S$ U9 o* Q+ n' K即精神在此中的作用,进一步肯定了微观粒子的非实在性。
9 C7 U2 @" @0 o% T) P( I& V1 D 五、量子力学的物质结构理论
3 F; M, [; U% E6 v. q* U e唯识学的“极微非实有说”,似乎是唯识学中最能与现代科学引起共鸣的一个内容
. T, D2 r- l) u* q7 m7 \9 M/ s。上述引文指出:对极微,“若更析之,便似空现,不名为色。”化学的基本知识告诉
$ }+ f6 k# y) q5 f( ]我们,原子是保持一切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也就是使各种物质相互区分的最小单: m- u0 S& N% P$ P0 C6 a6 t
位,如氢与氧的不同,在于氢原子不同于氧原子。原子层次以下的一切微观粒子,“便2 w9 c6 L1 k/ `, a9 D% ?' `
似空现,不名为色。”(“色”即物质)首先,这些微观粒子失去了各类物质的特征,
Z/ O6 R; g: z6 m完全没有个性,如所有的电子完全相同,所有的质子完全相同,不象每一种原子都代表) Q8 ?& x! f- v. V) a! K8 a, v
了一种物质,因此完全可以说微观粒子“不名为色”。其次,这些微观粒子的性质也都
' B0 t; f3 r, H7 u5 U; d; t. B“似空现”。例如,粒子的质量亏损会转变成能量,正反粒子的湮灭会转变成能量,而# i4 }# d( a8 T3 Z* v0 ^
由能量也可以制造出粒子,乃至零能量也可产生粒子(因为能量也有正负之分)。粒子
+ `6 F2 D) G, l, p) R- c1 j( o与能量间的相互转换,最能体现基本粒子的空性(即没有永恒不变、不可分解的本体)
" R' B5 r6 G; v, e( R。如果进而对当代最有希望成为统一量子场论的“超弦理论”进行考察,似乎可以得出8 A# o" W* o2 P3 o: ^
一些更为有趣的结论。“超弦理论,特别是其杂化形式,可能正是长期寻找的统一量子
2 M3 r% t2 J% }# L场论。在适当的近似时,它自然而然地蕴涵着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而且,当它把爱因
" K0 s, y9 p* }) _斯坦的引力理论和其他场的理论与量子场论结合在一起时,不会出现通常都有的无限大5 x2 R2 n4 ]+ D& T" ]- e9 Q
的困难。它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基本粒子有这么多的多样性。不同种类粒子的数量实际上$ J1 L+ ]; i& Z0 u/ t: T
是无穷的,但在实验室里只能发现一定数量(例如几百种)、质量足够小的粒子。”[15 z3 n: |' i9 x$ L a5 S1 B( C
-P128-129]由此可见,据“超弦理论”看来,微观粒子的数量是无穷的,它们“一直存
! A, Y: P+ z( ?: R; I; S在”,而且“是自己产生的”。[1-P128]这似乎可以使人想起一个比喻:一片水面上,
6 p' H% b# k) n4 n9 w你将不同的石头以不同的方式扔进水里,水面就会溅起不同的浪花。因此,可以说本来
: i1 y8 l" O8 `' U8 E就有无穷多的浪花,当然也可以说本来就没有浪花,只是扔进了石头才溅起浪花。如果! u9 ?" K( r( V, d6 Z- w
把这些浪花比作微观粒子,把扔石头比作“观察”,那么微观粒子“似空现”的性质就
" }' C8 W2 P* R: F不难想象了。即本来就有无数的微观粒子(这是量子力学的结论),或者说,本来就没6 E% C& l+ ?& K$ }9 U2 u5 a
有这些微观粒子(这是唯识学的结论)。5 a7 ^3 Y# B, R C
六、唯识学与量子力学物质观比较
" l* M8 q, u+ v! P$ t/ a$ ~" [7 _比较唯识学与量子力学,唯识学持物质非实在性的观念;量子力学则面临困难的抉4 I2 `; N! z7 i' D4 J9 u; I) ]
择,究竟是放弃物质实在性,还是放弃因果性,或是另找出路?而量子力学的主流派—1 p. O3 z8 w8 N6 o' E
—哥本哈根学派则早已放弃了物质实在性的观念。更须强调的是,虽然唯识学的第八识
; N( e( E4 B1 U/ e/ [8 _8 A7 }' D' P变现物质世界的观念为千古绝唱,但其物质非实在论,却并非属荒诞不经,因为如果确: d6 ^9 @ _7 h* C3 T6 ^/ F+ v
切地理解其内涵,即物质不存在永恒不变、不可分解的本体,那么,这一观念不但不荒
8 D. S$ i3 d3 X" O5 H谬,而且完全符合科学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认识水平。因为,照目前科学对微观粒子的
, q' M- K% }- h# ~/ n! n认识来看,微观粒子或是有更深层次的结构,或是由场转变而来。因此,唯识学与量子
3 V7 ?* k3 F0 `7 s6 z7 I$ ~力学在物质结构和基本粒子的认识上,还是有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 I7 M6 ^( }& \3 t( e) V0 I l进而将唯识物质观与现代科学物质观相比较,二者既有可比的一面,同时唯识学物! W0 r, c# V, j2 a
质观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即此理论较为粗疏笼统。从可比性看,像现代科学物质结- m$ Q- c7 C5 p
构论一样,唯识学物质结构论也具备了一个基本框架。如现代科学认为:存在着一百多
: o' m. t" @- K$ G# h+ D) S种原子,由这些原子构成了形形色色的物体。唯识学认为:存在着色、声、香、味、触
' e- Z1 H4 |8 o# n% Y" D五类基本物质,由这些基本物质构成了形形色色的物体。而在再下一层次的物质结构中# _5 Z) w% a8 ]
,两种学说便分道扬镳了。现代科学认为:原子层次以下,还有各种微观粒子,原子就5 z$ s* D" s& F' {1 n& b% a
是由这些微观粒子(如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而唯识学认为:不存在极微。触境
% ^, R' h% v4 l+ r& u3 y是由四大种构成的,但四大种与其它四境的关系则不是构成与被构成的关系,前者只是+ U* Q# R9 Z4 A" n- [" i8 N4 M
后者的增上缘,因为四大种与上述四境中的实法均由第八识直接变现。这是两种学说在 h6 r8 u8 S5 ]! a) U, L
基本框架上的可比性。但在细节上,唯识学可说的东西就不多了,而现代科学在由原子
4 |4 D* [2 o7 p5 p, a+ h和分子构成万物的问题上,形成了化学、物理学等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唯识学的这种
8 v2 x' l; y7 K8 r# P# r局限性主要根源于其总体倾向,因为唯识学的旨趣是在于说明“唯识无境”的道理,进" {- H% z* B# \2 k+ q! t
而为其修行证果服务,而不在于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不在于追求对物质世界有更为深) f- D. E2 P. r; Z* s' |
入的了解。所以,尽管唯识学在一些问题上能有极为深刻的洞察,但并未在如何由实法) O, u4 W) }3 G- Y" s7 Z
聚集成假法这一问题上形成完整的学说。也就是说,在物质结构方面,它既没有形成一
z% ?: e7 @3 L" ?套与现代科学相同的知识体系,也没有形成一套有别于现代科学的、独立的知识体系,$ t K( B, @7 B6 R. C6 o
从而像现代科学那样在物质文明和技术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b9 O2 q' o# [; O |: H
收稿日期:2001-08-30
$ v) {: A$ L" @* R7 Y1 q& U* Z e4 a6 S
5 C1 @' p$ W8 u+ V( t8 V& f+ [0 M, r/ K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关闭窗口】) F8 [3 s% ?1 K F" ?2 I) _$ I
[对本文的评论]$ w. q! e4 v, p5 B/ e" ?
当前没有评论
3 ?' w6 w2 f6 I* @4 A相关文章:% U0 M" D8 _% Q$ k4 A
# 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三自性理论比较[) m$ W4 j7 e1 M; v$ r" W% S% D
620]
( J# f9 ]. h5 i! [ S( l* I: r. | j% i7 p. N6 D, i
# 论“新唯识论”与“成唯识论”[529]# o5 F. ~. {% z5 X
' e( Z: U- E% ~7 C0 {& c" P
# 佛教唯识宗“对象”概念初探——以《成唯识论》为据[464], m/ f+ ]- x, |! S
$ r m! P6 M {* \, X, ]# 《成唯识论》中的唯识空观及其对“外道”的批判[503]
; t* C7 ]% h0 ]% X( n' L+ j
0 g, ^8 M. ]$ k$ D# 《成唯识论》中的唯识空观及其对“外道”的批判[453]
" o5 R7 b2 `$ Z- R+ ]* l
+ ], _ J' h$ N1 z- K, Y# 《成唯识论》中的“现在”概念研究——对因果和时间的思考[670]& R! [+ U: Q* @5 M
( D+ [5 G' \1 e" l1 Y# 《成唯识论》中的“现在”概念研究——对因果和时间的思考[643]; R0 T. |; d" t) P. A* w( Z
# x/ \7 ~& y3 E3 b9 F2 z7 M
# 佛学的物质观[568]
( ^; |, r& ?6 `* M @3 ]) e" O) d# f5 C+ ^9 T
# 护法在《成唯识论》的立场之研究[1451]
6 S! H& M/ D- ^. q! h: l
7 s2 m) A5 l5 y# VIJNAPTIMATRATASIDDHI SASTRA CH’ENG WEI-SHIH LUN[1546]3 u0 w6 }# y7 m& s0 P, Y3 e
9 _; q* F* s' v5 y, ^5 G" L; x/ w0 ?# 成唯识论校释[玄奘译,韩廷杰校释][1836]
3 G' l+ M9 l2 A5 `. @
R: _# _8 N- w* z* b# 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1218]
6 `3 ^2 d; a9 G! O5 k0 C' n5 [0 W* ` e; V+ w. H
# “往生净土”的科学玄谈[1154]5 q9 ^( s0 g! ~6 R* k8 a
# f0 i% C& u- @. @/ W" {& L c
# 唯识的结构——《成唯识论》初读[3368]
8 I, i# E& l+ R" ?4 B( T8 \4 E' x/ s+ t3 r( H/ k
# 阿赖耶识缘起研究——以《成唯识论》为主[18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