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  鸡蛋( 0)
|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3748& X: U2 P, W! v- M4 f$ N5 |( ~! d
( ^5 }2 f- `+ w' g Q
文/史耳山
: V! B# H" D2 L2 Q. N' {$ ` ^- C6 o- l3 Q3 z$ ~" \
礼仪之邦的尴尬
5 t \- n( e w& A" ]5 C( B! _
中国自古号称礼仪之邦。儒家追求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境界,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向往的道德理想国。5 H$ U6 S n; ]$ m. c. K" a
' l$ K$ O9 [5 e0 }
儒家学说里有一整套伦理道德教旨。中华历史上道德家之多、道德说教之盛行,世上无任何民族能望其项背。不论是孔子还是其他的儒学代表人物,都是言不离礼义廉耻、行不忘品德教育的道德家。- \# C6 K `2 M% n: Y8 M) \
& Z+ D# k2 _' D# m: m, T
自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更与政权相结合,从此统治者不仅掌有政治极权,而且当然地握有了真理和道德的话语霸权。
/ M$ m) m2 g1 b; ~& Y4 h' F/ @+ z2 W# p+ |4 `! l1 n4 D
这不仅导致思想舆论大一统,也使中国成为惯用权力推行道德的国家。历代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人学士,把“修身”即品德修养,置於天下大事之首,为仁义道德奔走呼号,也就不足为奇了。
" r, S, `. c: |( b0 q. b% P) K4 i8 E6 H- y) |% c5 a/ S: R# r
然而回顾历史,不仅道德理想国一天也未曾实现,每一代忧国忧民之士,都在感叹“道德沦丧”、“今不如昔”,许多时候,道德还沦为政治的婢女。鲁迅就写过∶“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著‘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著两个字是‘吃人’!”
# a5 ^/ {" f5 ~# g& z& b k+ N2 M( l/ K0 }6 x
到现代,道德备受重视却命乖运蹇的情势依然如故。蒋介石全力调军遣将的同时,还推行“新生活运动”。毛泽东时代一面狠抓阶级斗争,一面掀起学雷锋热潮。即使在狂热地“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文革”中,也竭力推行“老三篇,天天学”,和“狠斗‘私’字一闪念”的道德运动。但结果是“雷锋叔叔不见了”的感叹。- T& P7 {$ o& ^. h" D
" ?8 R" p' n, n* K4 E9 d$ g: \提倡经济为中心後,随即出现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为人民服务”变成“为人民币服务”。於是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作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成立各级精神文明委员会,掀起“五讲四美”运动,在学校开设“德育课”。# c2 [( w1 l# n% x4 i
9 R3 q* R3 v* r
近年来,中国进一步提出“以德治国”,发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於品德教育的座谈会、“首长讲话”、宣传活动、长短论文,及各种方案、图书,蜂涌而至。
. y9 F! l0 {. l. \7 s! U: x! ]# `7 `9 c" N! K
这一切,不能说没有任何效果,但客观地看,无论官与民的道德面貌,都不容乐观。道德滑坡,似乎在加速度进行。连一向被誉为学术殿堂和象牙塔的高等学府,也不断传出令人吃惊的道德丑闻。/ _' X. E+ i6 ^* H3 s
% @: q, e( D$ Z1 L/ v
这是品德教育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尴尬局面。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0 T) A# @5 p3 G, T) ]
4 r" S7 i, d$ l Q
“道”之不存,“德”将焉附?3 K0 ?. C- P/ v6 {5 C1 s
: [" O- f9 l5 U3 x* ?/ }
现在人们说“道德”。通常指的只是“德”。而“道德”本是由“道”与“德”二词组成的复合词。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等,主要都属“德”的范畴。历来的孔子研究者,把“仁”或“礼”看作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忽略了更重要的命题∶“道”。1 h/ x* N' M' g$ n, X
) _% `( T" T" D' b9 z# }其实孔子最看重、最敬畏、一生梦寐以求的,恰恰是道。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的孔子,没能看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局面,悲叹“大道既隐”,但他始终将“道”视为最高理想。
! Z5 N- |) ]* P: F3 A2 y3 x- E7 I3 Q2 c5 b: `2 v
他说∶“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即道是第一位的。他坚持“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宣称“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把“道”看得比维持生命的吃饭赚钱还重要。孔子更有一句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均见《论语》)
}% v% d8 Z8 R. `* T7 _; W7 B
4 X5 p' L1 e0 h6 v6 z' R4 F- j3 e但孔子一生求道,却未能识道得道。因为春秋以後,敬畏天道的传统中断,充斥大地的是尔虞我诈,血腥屠杀。孔子为此忧心如焚,奔波求“道”既不可得,便只有在“德”上,在仁、义、礼、智、信上下功夫了。) ~8 W c& [+ o5 Q! [. U
$ W# @0 b6 [7 ^相传孔子曾向老子求教。老子对“道”有较深的探索,一部《道德经》可分为“道经”和“德经”,而中心都是讲“道”。老子说∶“大道泛也,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道者万物之奥”,“衣养万物”,“为天下母”,认为道是万物之源,养育万物。
3 A; \: a3 u9 n$ G; R# [; _7 W: x2 g& }) x. l9 O
因此他“惟道是从”。他认为离开“道”,任何最动听的东西,包括德行、圣智、仁义等等,都会无所本,而失去庇荫,迷失方向,导致假冒伪善。老子彷佛专门针对孔子而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均见《道德经》)# f( M: t4 ]) K9 u; U
5 }% x o/ R+ T7 E: j" E2 }( R不过老子的语言较晦涩。他自己对道,也“惚兮恍兮”、“昏昏然”,有点难以说清。加上汉语中,“道”又是复杂的多义词,所以迄今人们对《道德经》及“道”,仍争论不休。" ]* h5 p, [* }5 ~/ \: S" R
; R5 y6 J% E( u3 X# b" H
光明与美德之源
- J* P" @' X# f+ U s! k4 M% u
3 q; U% s Q( p) e! v f- ~最确切无误又异常深刻地阐明“道”的,是圣经。“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翰福音》1∶1-4、9)
4 h9 e/ R$ \( q3 V4 M! C( m' A9 K2 G j: t9 Q
圣经一下使几千年来关於“道”的纷争豁然开朗。中国人常说“天机不可泄露”,这是神秘主义者无法解释天道和生命时的遁词。圣经则明确详尽地将“天机”透露给世人了∶: S4 M* x8 Y0 k, s& [! \
" i+ U% ?/ X# \+ Q1 p首先,“道就是神”,是三位一体的神,道就是上帝,就是耶稣,就是圣灵。其次,这道是生命之源,造物之主。同时,这道是光明之源,也是人的一切美德之源。 a2 Q8 Y6 a+ A$ F6 u) u4 C
! h" P/ w+ [' K4 o$ o4 }
显然,离开道,德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甚至成了“残暴的狼”身上披著的“羊皮”(参见《马太福音》7∶15)。“道”既是人和万物的生命本源,因此所涉及的,是人的生命的由来、方向、目的、信仰、道路。% s& {& N; t K
9 e+ T1 K: s8 q) P0 O
而“德”,则指人在社会中,生活和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包含内心(善恶、是非等),和外表(行为、礼仪等)两方面。( i% }' v1 N$ X( d4 W X+ {
5 `2 U/ _8 i( A: x" ]4 d* b
一个人要是连生命由来、终极去向这些真理都不明确或不正确,他有何是非善恶可言呢?即使能“分别善恶”,又有什麽用呢?外在表现再好有什麽意义呢?就如走路越快,如果方向错了,只会离目的越远。# G" K8 V( U: H1 F
5 x) p) w5 o- ?: |. H3 F
其实,圣经一开始就写明∶人背离了神(道),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从此堕落了,成为罪人。可见,离开“道”而求“德”,舍本逐末,根本错了,“道德滑坡”是必然。
& Z) T9 `' F4 J6 x: ^! h6 Z, g* i! t! R* C. m' {% _
一切品德教育旨在扬善克恶,即克服种种无德、缺德、无情无义的罪恶。但正如圣经揭露,人背离神而堕落後,内心充满诡诈,“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或作阴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背後说人的,怨恨神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罗马书》1∶29-31)
P8 t- p) V3 k( N1 }* ?8 s q" C3 m `/ d0 e2 n4 ~
这些罪深入骨髓,人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消除的。而历世历代的立德驱罪方案,不管体系多麽完备、设想多麽美好,都是人的设计。而设计者作为人,都是罪人。罪人离开了神,无论如何不可能使自己脱离恶的深渊,正如人不能拔著自己的头发离开万丈深渊,病入膏肓的人无法自我康复一样。
0 U# g5 `: N" v) G8 V$ w
0 s9 ]' U% u0 D! p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过∶假若没有神,我还有什麽坏事不能做呢?即使下决心从善,也无能为力,正如保罗所说∶“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罗马书》7∶18-19)9 F" }- m) ?& ]/ e; S
% E0 M* ^$ T5 y
试想那些大力推行品德教育却脱离神道的人,本身有几个真正实行了自己倡导的仁义道德,堪称道德楷模的呢?他们既救不了自己,又怎能寄望来救人济世、治国平天下呢?
# J5 {9 l( |/ v. N% j) ~: }# J0 E2 ]6 y- C
只有神道之光,才能驱逐黑暗。只有道的江河之水,才能荡涤我们的污垢,使我们脱离无德、缺德的罪恶境地。( s8 T7 V, L1 q& C& L6 L
7 u9 y* d' f5 ]7 F& Z* w7 A5 k
“信”与“爱”,重中之重* g9 m' {9 x& [1 \: z
+ d, j6 I3 O( ]9 t+ J
“道”是重要的,没有道就没有一切。但这决不是说“德”可有可无。相反,圣经非常重视德,反复教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提摩太後书》2∶22)。“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作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摩太後书》2∶21)圣经亦明确地说∶“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希伯来书》12∶14)- h, N& H* P: ^5 |& _9 d7 ]
+ E* b+ m- s, A4 A
道是生命之光,美善之源。要能使罪人称义成圣,关键在於能否将我们的生命,与圣洁的神(道)密切连结。这其中最重要的事,是“信”和“爱”──信神和爱神爱人。这也是提升品德的关键。
' d R) `/ y3 k# y
+ O2 E: j) _3 K1 x' Z4 }“信”好像一个管道,使我们的生命接通神的江河之水,从而获得生命活水和圣洁的德的活水;“爱”,则是江河本身,也是圣洁的品德本身,是所有品德和生命活水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品质。这也是滴水归入大海从而生命永不枯竭,有限的人生进入无限的奥秘所在。' F l% F& S( _( S) U
& R3 I+ s4 n8 o/ \9 A8 \0 ?
上帝创世时,本已将圣洁的灵安放於人的心中,只是由於人在撒但(蛇)的引诱下背叛神,罪恶才进入了人,人也就无义可言,无德可行了。
5 i& R n3 s% n+ V- Z
- s: E- @1 P4 \神爱世人,派他的独生子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人间,以十字架上受难担当了人的罪,实行赦免救赎。他用宝血洗清人的罪,使一切信他的人能脱离魔鬼,而得救、重生、称义、成圣,“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
) u$ j. T% y, |: s0 i5 N
3 e) @) J$ ` g9 O6 _因此圣经说∶“因信真道,又被圣灵感动成为圣洁,能以得救。”(《帖撒罗尼迦後书》2∶13)“信”,是称义成圣的决定性条件。
E9 I; r' Q( _' r7 h* h. q! i B* b% V) z/ a5 P$ ~0 ^) m
信神不是像信某一科学公式那样,冷冰冰、纯“客观”地信,而是燃烧著心灵渴慕和喜悦激情的信。这就涉及了爱,即爱神、爱人。' T' V( ~3 j6 I6 l
, S5 p& F, y, q* T" w5 Z- z
圣经《哥林多前书》13∶13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耶稣说“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22∶37-40)
( l' {; T5 Q" x0 X1 H8 G% e& R0 D9 J3 i/ u# z* B: t$ C; n
耶稣对门徒极少发号施令,唯独在爱的问题上,他发出了命令∶“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翰福音》13∶34)《约翰一书》4∶21“爱神的,也当爱弟兄”,《彼得後书》1∶7 “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
2 ]4 H$ y. h; q! R9 d0 v4 q1 M. a6 b" C: }; e" M' l
因此,爱神爱人,是提升品德的第一要旨。& v) T& l+ o6 e, Q: R
7 ^: v4 H7 E0 t- d6 }如何实践於生命?3 Z0 H( o" J( h0 B
2 B& _8 y+ i# T: w
“信”和“爱”之於我们既如此重要,那麽如何实践到我们的生命之中呢?5 d0 T+ n- u4 @0 Q8 C9 W, P( x
# H8 x0 ~5 d" Y信与爱都不是盲目的迷信或痴情。要信神爱神,首先,必须认识神。“认识你独一的真神”(《约翰福音》17∶3),即认识上帝是创世造人的唯一的又真又活的神。除了三位一体的神之外,再不可能有别的神存在。其他所谓“神”,或只是先知,或是偶像,或是魔鬼的伪装和变相。% D9 M8 [( A- k
% S) a4 Z3 {/ X要认识神,还须时时学习圣经,了解神的话语,领悟神的旨意;经常向神祷告,与神沟通,时时亲近神。“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雅各书》4∶8)这样信和爱就有牢固的基础。) |" @4 V3 W' K$ v
! _1 l- a4 d2 |' B0 l+ x. ~- {第二,要把信与爱始终聚焦於耶稣基督。“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加拉太书》2∶16)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不藉著耶稣,一切品德的提升也都无从谈起。2 d2 K# a) }8 J q4 X, V
) g% D. t' H$ o* w7 p0 `2 \& j4 E
第三,不断体验神的公义、圣洁等品德特性。特别要怀著感恩的情怀,时时感悟耶稣十架受难的伟大恩典,学习和仿效神的大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到一样免费的东西,不论一盒饭、一本书,甚至一杯水,都往往喜不自胜,要说声“谢谢”!那麽,面对神不但白白地将生命赐给我们,而且当我们背叛、堕落时,仍然那样爱我们,甚至为救我们脱离罪恶而牺牲他的独生子,使我们“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罗马书》3∶24),我们怎能不对神满怀感恩之心?怎麽会没有千条、万条理由渴望倾听神的话语,了解神的心意,乐意遵行神的旨意,认罪悔改,并效法神成为慈爱、公义、圣洁的呢?“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彼得前书》1∶15)3 k1 L( w5 G4 \7 J
5 ?' ?. e# e" Q1 o7 f“神就是爱。”(《约翰一书》4∶8)在《哥林多前书》13∶4-8对此有著经典描述。这种爱不同於狭义的人间情爱,也不是功利之爱,而是与仁慈、谦卑、宽容、温柔、无私、忍耐、良善、信实紧密结合的属天之爱。5 _8 B: D( F; d" m D
/ s& K1 y/ l: T1 i: t9 G% x# z0 E, a天地会废除,这样的爱“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13∶8)。圣经称这种爱是“最妙的道”(《哥林多前书》12∶31),这样的爱是基督之爱,圣洁的化身。效法这样的爱,就能抵抗各种邪恶,逐渐接近最高的品德境界。
) L! r4 ~" U7 i+ `# I* A
9 u9 r; i' q0 Y2 W历史的两面镜子
& Y' Q+ N1 W6 |7 w( ^- f9 l2 S4 k1 O$ ]& E9 |: `2 C& j
20世纪初的中国,有件事发人深省∶先後成立的国共两党,其创始人孙中山和陈独秀,不约而同地都认定,改造中国必先革心,而革心有赖於基督教和耶稣精神。孙中山提出∶“建国之基,当发端於心理”(注1),故须以基督之“神道而入治道”(注2)、“以耶稣之心为心”(注3)。8 c Z: B2 ], h* [
. P+ |$ D; G0 g0 j他还宣告,他一家都是基督徒,临终留下遗训∶“我是基督徒,与魔鬼奋斗了40年,尔等亦当如是奋斗,更当信上帝。”“我死了也要人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注4)
% ]; N6 R% n9 K" |: j& W; }: X" S# e+ |' [8 ?. _) t) T( c
陈独秀并非信徒,但他也盛赞耶稣是“贫穷者的福音”,是“爱的号角”,是西方文明的“主动力”。他说∶“基督教的问题,是中国社会上应该研究的重要问题”,主张用耶稣精神改造中国社会的冷酷和黑暗,来补救中国文化“缺少美的、宗教的纯情感”(注5)。9 D, l) f" F" h* x6 n6 X/ ? i
. D6 ]' u$ y- I9 g1 \8 {* I& x但陈独秀的这一思想,後来被否定了。与神道的隔绝,也就预示著美善的道德失却了源头。这是一面中国历史的镜子。
, A5 C- E4 t: L. l
2 H! h0 z: ?9 A另一面镜子是,基督教成为西方国家的立国之本,因此,西方文明被称为基督教文明。认识基督信仰是真正认识西方社会和西方文明的根本。基督信仰在社会生活和政治思想各个层面上影响西方社会,从而成为其文明的基础。平等、自由、法治、选举、权力制衡和监督等政治观念和体制,都来自基督教和基督精神。; K r3 g5 L7 X1 L; O) k
2 t# `5 S; s6 V9 Y- T Y+ q) H0 l7 z从心灵和道德层面上言,基督信仰是西方社会的精神支柱,引领人们去明确生命的意义,是人们心灵最稳固的家园,亦为社会提供了无限的道德资源和共同的价值标准。
! v( Y9 v$ g7 @) X _" v4 x2 r* o+ N5 G
以美国为例,据盖洛普组织调查,过去50年中,美国人相信上帝的比率,从未低於90%。1996高达96%。
7 i9 d4 p, h* Q1 J; _. t
7 z$ ~& }1 ?. e" j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纽豪斯说∶“关於美国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在美国人自己的概念中,他们大多数都是基督徒。他们和许多非基督徒都认为,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犹太──基督教道德”。
% @4 D9 o; S5 t6 @* Z
3 s( C4 M4 [$ _0 e. J而“正是由於存在这样一种强大的宗教道德基础,美国才得以在各种背景的移民及其後裔组成的社会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凝聚力┅┅”
" m# P# e) _# i- G' `8 l" j' R8 \( q; \3 L1 l; h6 a/ G
事实上,许多美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并非美国在物质方面的强大,而是他们丰富坚实的精神信仰。”这种信仰的力量,“发挥著抵制邪恶、维护伦理、呼吁良知、凝聚社会的作用”。
4 j. Y* |2 x+ {1 o3 p Z6 Y8 b
1 p: e) Y/ h) ^% `2 [# B3 Q美国政治学家肯尼思,则把教会称为“公民美德的孵化器”(注6)。3 i( I, }# u9 c
2 M" E1 w7 Z4 n# X当然,美国社会也流行各种邪恶,但这正是背离基督神道的结果。然而平心而论,美国人的道德面貌和社会公德,总体是良好的。
+ P4 z. ?. T- {( ^
t+ i3 \; q3 e) r3 k; \: d特别引人深思的是,中国的许多道德理想,如助人为乐、诚信待人、谦让宽容、好事不留名、文明礼貌等等,大张旗鼓地推行多年,却收效甚微,但在美国却成为普遍风尚,虽然美国从不宣传这些。
4 F8 @8 Z2 S7 W( p6 r, k- d1 n6 n4 `8 |# Q4 H+ K# o
我对此曾百思不得其解。後来亲身接触基督徒和教会,才了解是基督神道在潜移默化,起著决定性的作用。
$ @/ r9 k/ B7 V y& ^5 ^" \
; r& [, {. R- P/ a5 B' y1 `9 |可见,是信与爱,引导人们逐渐接近圣洁,接近天国。
/ Z$ O* V+ ?4 E( c/ s% H
/ R1 L" R M% @注∶& E9 ~" {6 n0 N' Q# K
1.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76页。
. @$ m: w# b5 Y: _6 I9 k/ m3 z2. 《孙中山主义的神学基础》,章力生著,香港圣道出版社,40页。
- q" n6 \9 L) a0 D( G5 Y3 o2 B8 {3. 《中国基督教史纲》,264页。2 g5 i" h3 o# n4 p
4. 《孙中山自历明证》,张亦镜编,上海美华浸会印书局,7页。
( J$ ^/ ^8 f( @9 j. Z5. 《基督教与中国人》,《新青年》第7卷第3号。% l( a- d. Y6 s. a7 {) W' d
6. 参见《当代美国宗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O' v* H! ~, [: B& X3 n8 S5 [. R
. `# x: C( }. A1 D作者来自四川重庆,西洋文学教授,现住华盛顿州。 |
|